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血精 > 血精治疗 > 泻肝脏实火与虚火常用中成药的区别

泻肝脏实火与虚火常用中成药的区别



治疗白癜风的中药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820/5639541.html

经常有顾客到药店购买泻肝火的中成药,其实肝脏的火又分为实火和虚火。肝火旺是实火,肝(肾)阴虚是虚火,如果药物用错了,就达不到治疗效果。那么,药店常销售的泻肝脏的实火和虚火的中成药都有哪些呢?

肝脏实火和虚火的常见症状

实火:目赤肿痛,头痛,烦躁易怒,容易发火,尤其是肋骨有不固定的疼痛感,大便干燥、口苦,特别能喝水等。

虚火:眼睛干涩,口干、舌干,咽燥,胁肋隐隐灼痛。五心烦热,心烦失眠,盗汗等。

1.泻肝脏实火

常用中成药:泻青丸、龙胆泻肝丸、当归龙荟丸等。

(1)泻青丸:来源于《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肝主东方,属木色青,“泻青”,即泻肝也。

本方重用苦寒之品,以清泻肝火为主,又佐升散之品,以散郁火,寓升于降,是升降同用之法,可使泻肝而不伤肝气,升散而不助火势,相得益彰,故为泻肝之善法。本品一泻一散一补,同为平肝之剂。

泻青丸的作用主要是清泄肝火,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肝火旺盛引起的脾气暴躁,易于惊恐以及眼睛发红,甚至眼睛出现肿痛。本品以目赤肿痛、烦躁易怒、尿赤便秘、脉洪实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性头痛、癲痫、小儿发热、角膜炎、中耳炎、结膜炎等。

(2)龙胆泻肝丸:源于龙胆泻肝汤,出自《医方集解》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泻肝胆实火,龙胆为君,故名。

本品的用药特点是清热与渗利、滋养共施,但主之以清,辅之以利,佐之以养,具有泻中有补,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的配伍特点。

龙胆泻肝丸具有抗菌、抗炎、增强免疫、抗过敏及利尿作用。临床主要应用于病毒性肝炎、急性咽炎、阴囊湿疹、慢性湿疹、脂溢性皮炎、化脓性中耳炎、带状疱疹、阴道炎等表现为肝胆实火或肝经湿热者。本方为肝胆实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之证而设,以口苦小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由于方中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者,不宜应用。

(3)当归龙荟丸:出自《丹溪心法》卷四。因含有当归、龙胆和芦荟,故名,治疗肝胆实火内结证。本品清中有泻,和血补阴兼行气开窍。

本品以头晕,目眩,谵语发狂,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具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自由基、抗过敏、通便、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临床用于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痤疮、原发性高血压伴便秘见肝经火盛证者。

(4)三者区别

泻青丸:作用比较缓和,适用于肝火初起。

龙胆泻肝丸:泻火力度比泻青丸要强,适合肝胆湿热患者,症见头晕目赤、耳聋耳鸣,胁痛口苦,小便淋浊、阴肿、阴痒,妇女带下腥臭等。

当归龙荟丸:三者中泻火能力最强,主要是泻肝火。症见胁肋胀痛、头晕耳聋、便秘。

2.清肝脏虚火

常用中成药: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明目地黄丸等。

(1)杞菊地黄丸:本方来源于《医级》。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枸杞子、菊花而成,故名。本方增强了滋肾养肝明目的作用,擅治眼目疾患。本方用药特色是滋补与清泄兼顾,扶正与祛邪同治。

本方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等。临床用于治疗中心性视网膜炎、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视神经乳头炎、脑震荡后遗症、高血压、慢性肝炎属肝肾阴虚者。

(2)知柏地黄丸:来源于《医宗金鉴》。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知母、黄柏而成,故名。知母、黄柏清肾中伏火,泻肝火。因此知柏地黄丸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治疗肝肾阴虚内热导致的口干舌燥,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失眠多梦,面红发热,烦躁易怒等症状。

本品具有抗菌,抗炎,镇静,降低血糖,降血压等作用。临床应用于肾阴虚损、阴虚火旺引起的神经衰弱、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高血压、男性不育、不射精、反复发作性血精、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前列腺炎、更年期综合征、氨基糖苷类药物引起的耳毒性症状、顽固性盗汗等属阴虚火旺者。

(3)明目地黄丸:来源于《审视瑶函》。在杞菊地黄丸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针对眼疾的蒺藜、石决明及滋阴养血的当归、白芍等。补中寓泻,泻中兼补,扶正而不助邪,祛邪而不伤正。

本品主要有抗炎、抗菌、降血压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视神经萎缩、角膜炎、单纯性青光眼、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属肝肾阴虚者。

(4)三者区别

杞菊地黄丸:对肝肾阴虚同时伴有明显的头晕视物昏花等头、眼部疾患有一定疗效。

知柏地黄丸:性寒凉,可滋肾阴、清肾火,对阴虚内热之人较为有益。

明目地黄丸:适用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引起的多种眼目疾病。

药师经验分享

肝脏的实火一般是感受外邪之初发生的,主要症状是目赤肿痛,大便干燥,小便黄。治疗的药品成份大部分都是寒凉的,属于苦寒直折之品,应该告诫顾客中病即止,不能久服;肝脏的虚火一般都是肝肾同虚,也就是肝肾阴虚的基础上引起的,治疗的时候一般是泻火与补益相结合,中医所说的补中有泻,此类中成药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一段时间。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亲,中国药店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ze.com/xjzl/114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