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血精 > 血精治疗 > 这种奇特的脉象,是3种脉象的复合体,多与
这种奇特的脉象,是3种脉象的复合体,多与
中医学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未曾断层的医学,古老而神奇、历久而弥新,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医学善于将大自然与人体进行融合,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而这种思维与《周易》的“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十分相似,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生活中有医学,医学中有生活。就拿中医脉诊来说,自古以来对于脉象的描述都是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可以感知的事物进行推演的,比如浮脉的“如水漂木”,比如涩脉的“病蚕食叶”,又比如芤脉的“如捻葱叶”,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古人在传承中医的过程中,善于观察总结,能够将生活中的很多故事运用到医学中去,又能将医学中很深奥的东西演化到生活中来,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可谓是高手。不过对于脉诊来说,还真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古人一直在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帮助我们记忆,然而令人感动奇怪的是,尽管中医脉诊如此生活化,但是真正能够把每一种脉象搞清楚的人却又并不是很多,这是为何?其实还是与个人对生活中熟知的事物的感知能力和体悟能力有关。比如我们来讲一种比较奇特的脉象——濡脉。1.历代医家对濡脉的形态描述脉学的开山祖师王叔和就对濡脉有深刻的认识,并指出濡脉的形态为,“极软而浮细,如绵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濡脉是出现的浮部的,而且极其细软,就好像棉絮漂在水面上一样,用手轻轻去触碰它你会感知到它的存在,但是你一重手按之,却发现什么也没有。对于濡脉这种脉象,看上去的确很神奇,因为它在浮分出现,轻轻碰它才能感知到,不能下重手,重手就没了。那么,这种脉象要是生活化,该如何比拟呢?李时珍想到了一点,大声疾呼,“如水上浮沤”,就是这种脉象有点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泡沫,看起来就很轻巧、细软,稍稍用力一按就破了,就没了。综合王叔和和李时珍对濡脉的描述,其实就基本上赅括了濡脉的特点。不过,真理越辨越明,清代医学家李延昰对于濡脉的形态,总结了16个字,即:“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虽然这个说法也是源自王叔和与李时珍,但是却能更明了,意思是说濡脉兼有浮、细、软三种脉象形态,而且只见于浮,不见于中和沉部。这个论述对于准确找到濡脉的要点大有帮助。2.濡脉与其他脉象的鉴别与濡脉需要鉴别的脉象其实有很多,不过主要从两个层面来鉴别,第一个层面是浮而不沉,第二个层面是细软无力。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浮而不沉。具备浮而不沉的脉象,主要有浮脉、虚脉、芤脉、革脉、散脉,濡脉与浮脉都只见于浮,但濡脉不见于中、沉部,但浮脉可以见沉部,只不过沉部时无力而已;濡脉与虚脉,都有浮而软之象,但濡脉不见于中和沉部,虚脉则三候皆有,且都是虚软无力;濡脉与芤脉都有浮而软之象,但芤脉有中空外实之感,而濡脉则没有这种感觉;濡脉与革脉都是只浮不沉,但是革脉浮而弦急,但濡脉却是浮而细软;濡脉与散脉都有浮软无根之象,但是散脉至数不齐,脉率紊乱,但濡脉却没有这个特点。再来说说第二点:细软无力,具备这个特点的脉象有微脉、弱脉和细脉。濡脉与微脉都有细软无力的体象,但是不一样的是,濡脉重按则无,而微脉是重按仍有,且是不绝如缕;濡脉与弱脉都有细软无力的体象,不同的是,濡脉只浮不沉,而弱脉只沉不浮;濡脉与细脉都有细软无力之象,但不同的地方在于濡脉不见于沉,而细脉则多见于沉。3.濡脉的临床意义为什么会出现濡脉这种脉象呢?这种脉象的确是十分奇特,一旦出现这种脉象大多与气血衰败有关,主要病机有两大点,一是精血亏损,另一个就是脾虚湿困。不过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濡脉也是无根之脉,甚至是真脏脉,如果是久病或者年老体衰的人,倒还脉证相符,倘若是无病之人或者暴病之人,那就要高度重视了,需要温补真阴,以免出现大麻烦。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