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血精 > 血精诊断 > 周志宽教授再谈秋季养生

周志宽教授再谈秋季养生



  

  秋季是一个从炎夏向寒冬过渡的季节,是人们抵抗力相对较弱的时令。由于气候干燥、冷暖多变,极易发生疾病和旧病复作,所以古人称秋季为“多事之秋”,不是没有道理的。为此,   一、调情志,离秋愁

  每当深秋之际,人们目睹秋风萧瑟,秋风凄凉、草枯叶落、百花凋零,万物萧条的景况,往往在心里会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情绪会不太稳定,心情会比较烦躁,再遇上一些不称心的事情,极易产生抑郁情绪。

  中医认为,秋季对精神的调养应顺应季节的特点,应以“收”为要,尽量做到“心境宁静”,要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以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才能减轻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总之,要学会清心寡欲,不能私心太重,嗜欲不止,否则会破坏神气的清静。在现实生活中,要求人们培养自己的乐观情绪,以理智的眼光看待自然界的变化,把精力多用在工作上,而不是“争名在朝,争利在世”。要多做好事,多做奉献,正如古人《素问?调神大论》所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现代医学证实:在人的大脑中,松果体能分泌一种“褪黑色素”,可诱人入睡,使人消沉抑郁。而阳光可使其分泌减少。同时,还有抑制人体内其它激素(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的作用,会使细胞懒散瘫痪,从而使人情绪低沉,多愁善感。其克服方法如下:

  (一)让阳光围绕着你,争取照明充分。

  (二)当情绪不好时,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如参加体育运动(打太极拳、散步等),游山玩水,琴棋书画等易情法。

  (三)当处于秋风,秋雨和秋愁时,可听音乐,欣赏戏剧、听相声、看电视等,使苦闷心情得以消散。

  二、节秋冻、应保肺

  我国自古就有“春捂秋冻,不成杂病”的谚语,即民间所称的“秋冻”,对提高机体抗寒能力是有一定的帮助,但要科学理解。从防病保健角度来看,要循序渐进地“练”,不但能改善心肺功能,而且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但要注意因时、因地、因人而宜。

  (一)因时“秋冻”有度

  1、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仍高,显然“秋冻”无妨,不须急忙加衣。

  2、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是“秋冻”的最佳时期,尤其是青壮年,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下”,以免身热汗出太多而耗气伤阴。

  3、晚秋: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大,特别是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此时应适当加衣,不然一味强求“秋冻”,往往会适得其反。

  (二)因地“秋冻”有别

  1、南方:秋凉来得迟,日间温度变化不大,甚至入冬仍不甚寒冷,故不必过快添衣,并可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

  2、北方:白昼温差大,因此切勿盲目去“冻”,以防感受风寒致病。

  (三)因人“秋冻”分类

  1、儿童为稚阳之体,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身调节功能较差,遇到寒冷刺激,若不注意防护,很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诱发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疾病。

  2、老年人阴阳易衰,全身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相对减弱。由于冷刺激可导致气管炎、哮喘发作,甚至引发心绞痛、心肌梗塞、高血压中风等疾病,所以“秋冻”当慎之又慎。

  3、年轻人血气方刚,对外界寒冷的适应和抵御能力较强,但也要有度,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但是脚、颈、腹和双肩这四处还是应该多加保暖。

  总之,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适时添衣,做到“秋冻”有节,与气候变化相和谐,方为明智之举。

  三、治未病,防疾病

  秋天气候转凉,昼夜温差悬殊,是发病较多的时节,要注意预防和治疗时令病。

  1、感冒:秋季气温下降、空气干燥,病毒致病力大增。当气温低于15度时,上呼吸道抗病能力下降,伤风感冒最易出现。

  2、气管炎、哮喘病:秋季草枯叶落,空气中过敏物质增多,呼吸系统有疾患者对气温、气压等变化极为敏感;秋凉后,随着抵抗力下降、加上感冒等因素,最极诱发此类病患。

  3、秋燥症:秋日雨少天燥,极易出现鼻干咽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燥症,使人感觉周身不舒,并诱发许多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疖肿、鼻炎等),应养阴防燥和保肺。

  4、胆囊病复作:随着秋天人们食量大增,造成胆囊收缩加快而引起胆囊炎、胆石症等旧病复作。因此,秋日饮食易清淡,不宜过饱,最好多餐少食,注意保暖。

  5、鼻炎、咽炎:冷空气和花粉的刺激,易导致本病的发生。

  6、胃病:冷空气的刺激,可使血液中的组织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痉挛性收缩。加上食量增加,胃肠功能负担加重,最易胃病复作,并发症(胃出血、胃溃疡)明显增多。

  7、中风:每年10月末到11月初是高血压发作的第一次高峰。90%的中风患者发生在这个期间。及早预防可减少偏瘫、失语和死亡。

  8、心肌梗塞:晚秋温差、风速、大气压波动频繁,易造成人体内环境的失衡,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而发生梗塞。

  9、腹泻: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大量瓜果上市,若不注意卫生,很易得急性肠胃炎;睡眠受凉亦易腹泻。民间“白露身不露,着凉易泻肚”的谚语很有道理。

  10、带状疱疹:气候变化冷热不均,人的免疫功能下降,感染病毒而触发。

  11、皮肤搔痒症:老年人皮肤萎缩,皮脂腺和汗腺功能减退,皮肤干燥而搔痒易作。

  12、抑郁症:秋季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草木凋零,萧条景象,人往往容易触景生情,出现凄凉、抑郁、悲愁等伤感情绪。秋应于肺,在志为忧,如再遇上不称心的事,极易导致心情抑郁。

  此外,秋季是关节炎、鼻衂、便秘、肛裂等病的好发时令,需要一一予以防治。

  

  四、调饮食、防乱补

  (一)少食辛、多吃酸

  对于秋季的饮食养生,中医有“少辛增酸”的说法。

  1、少辛:就是要少吃辛味燥烈食物,如辣椒、花椒、胡椒、葱、蒜、咖喱、芥末等。这是因为肺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少吃辛味能防止肺气太盛;盖肝属木、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能损伤肝的功能,所以秋天要增酸,以增强肝脏的功能来抑制肺气的亢盛,达到平衡阴阳,养生防病的目的。

  2、多酸:并不完全是指食物的味道,而是指食物具有敛气、止血、涩肠、止汗、缩尿、固精、润燥的作用,这类食物有西红柿、木瓜、柑橘、橄榄、柠檬、柚子、刺梨、枇杷、猕猴桃、山楂、石榴、杨梅、乌梅、李子、葡萄、香橼、佛手、马齿苋、醋等。这些食物有的可嚐到有股酸味,但也有些在味觉上并不酸,如梨、荔枝、椰子、赤小豆等,由于不同的酸味食物各具有不同的功效。使用时可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和需要,适当选择相应的酸味食物,不仅可养生保健,还可防治秋季多种疾病:如夜间口干可选用乌梅,每日早晚含乌梅2~3粒,连续7日;腹泻可选用石榴皮10克,加水毫升,煎煮30分钟,每日二次取汁饮用,每次毫升;如消化不良可选用酸菜30克,洗净切成细丝,加水毫升煎煮30分钟,添加适量食盐、醋食用,可隔日食用1次,一般食用3次即可见效;如腿脚抽痉可用木瓜10克水煎服,分二次服完,连续7天为一疗程;如咽炎可用诃子10克,泡水当茶饮,连服7日为一疗程,可有效改善咽干,咽燥和治疗急,慢性咽炎;如痔疮出血可用马齿苋克,加入粳米60克,煮粥,早晚分二次空腹食用;如葡萄性味甘酸,能生津止渴,开胃消食,可补血,强心和利尿;如柚子性味酸寒,有助于消除人体疲劳;苹果中的苹果酸可生津润肺、除烦醒酒;山楂味酸甘微温,有散瘀,消积,化痰,解毒,活血,提神,清胃,醒脑,祛暑,增进食欲等功效,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二)贴秋膘、汤水补

  1、贴秋膘:在我国自古就流传着立秋日“贴秋膘”的习俗,即在节气立秋当天要吃肉,这是来自生活水平较低的时候。那时,人们为了应付寒冷的冬天,一定要储备脂肪。如果秋日不做营养储备,冬春抵抗力差,就容易患各种疾病。现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可随时根据需求补足,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概念,可作为人体健康的综合工程来理解。

  ①贴秋膘首要任务是调理脾胃

  一方面切忌再贪凉饮冷,少开空调少吹风,秋后西瓜应少吃,冰镇饮料尤忌讳,以免湿热蕴结体内而诱发泄泻;另一方面,辛辣火锅和油炸熏烤食物也需退避三舍,防止耗津伤阴。

  推荐绿叶菜和橙黄色蔬菜:芥蓝、菠菜、西兰花、胡萝卜、南瓜。

  推荐发酵食品:各种发酵面食品,大米发酵制成的醪糟、豆类发酵制成的豆豉、豆酱、酱豆腐、豆汁、麻豆腐,奶类发酵制成的酸乳等。

  推荐各种薯类:山药、甘薯、芋头、马铃薯。

  推荐各种蛋肉:鸡蛋、鸭肉、甲鱼、羊肉、鸡肉、乳鸽。

  ②“贴秋膘”的补充津液

  秋日里宜常食粥品,粥能和胃补脾,还能润燥。文学家张茉在《粥记》中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胃,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还可在粥品里加入诸多药膳其效更佳。

  ③“贴秋膘”的睡眠养神

  夏日里因为白昼较长,加上炎热影响了人们的睡眠;而凉爽的清秋却是“补”睡的大好时节。俗话说“春困秋乏”,秋天的气开始收敛,每天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此外,秋天需要调摄情志,收敛神气,使意志安宁清静。

  2、汤水补:谚语“秋令进补,冬令打虎”。说明秋季进补的必要性,把补品做成汤水,更宜吸收。

  ①白茅根雪梨猪肺汤:鲜白茅根克,雪梨2只,猪肺1副,陈皮5克。猪肺洗净切块,放入开水中煮5分钟,捞起冲洗干净;雪梨切块去心和核;白茅根切短,陈皮用水浸软,用文火共煲2小时即可。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凉血助运之功,适用于秋燥症。

  ②雪梨南杏瘦肉汤:梨1只,南杏仁,瘦猪肉各适量,同煲2小时即可饮用。有润肺生津、清热化痰、止咳润燥之功。

  ③川贝苹果饮:苹果1只,川贝粉10克,蜂蜜适量。隔水炖2小时,汤渣同吃,有润肺、除痰、止咳之功。用于咳嗽痰多和咽干口渴。

  ④玉米红枣枸杞糖水:甜玉米克,银耳15克,红枣、枸杞适量,冰糖50克。能养阴润肺,滋润肌肤。

  ⑤雪梨木瓜糖水:梨肉50克,木瓜肉克,冰糖20克。有养阴、清润、养颜的功效。

  ⑥沙参银耳汤:银耳、百合、北沙参各10克,冰糖适量。将银耳水发切碎,文火合煮1小时,吃前加冰糖适量调味。

  ⑦青龙白虎汤:青橄榄10枚(捣破)、萝卜克(切片)。浓煎服食。适用于咽喉肿痛,扁桃炎。

  ⑧沙参杏仁玉竹瘦肉汤:北沙参15克,南杏仁10克,北杏仁5克,玉竹20克,蜜枣2个,瘦肉4两。慢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能润燥生津。

  (三)节生冷,喝热粥

  1、节生冷:随着秋季天气转冷,应忌生冷食品。

  2、喝热粥:

  ①梨子粥:梨2只,洗净后连皮带核切碎,加粳米克,煮粥。有润燥健胃之功。

  ②栗子粥:栗子50克,粳米克,加水同煮成粥。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老年人腰腿酸痛的关节病。

  ③胡罗卜粥:将胡罗卜用素油煸炒,加粳米克,煮粥。因含胡罗卜素,可供皮肤干燥、唇干裂者使用。

  ④芝麻粥:芝麻50克、粳米克。先将芝麻炒热,研成细末,待粳米粥煮热后拌入芝麻同食,适宜便秘、肺燥咳嗽、头晕目眩者食用。

  ⑤菊花粥:菊花60克,粳米克。先将菊花煎汤,再同煮成粥。有散风热,清肝火,明目等功效。对秋季风热感冒,心烦咽燥,目赤肿痛有较好治疗功效,对心血管疾病有防治作用。

  ⑥百合莲子粥:百合、莲子、粳米各适量,同煮成粥。可益气强身、聪耳明目和润肺养阴。

  ⑦银耳粥:干银耳10克,粳米50克,将银耳水发洗净,撕碎与米同煮为粥食用,适用中年人体虚及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慢性气管炎的患者。

  ⑧红枣糯米粥:糯米、红枣适量煮粥。常服可健脾养胃,治食后胃胀隐痛,呃逆嗳气。

  ⑨猪肚粥:用猪肚克,洗净,加水煮七成熟,捞出,切成细丝备用,再以粳米,肚丝各克,猪肚汤适量煮成粥,具补虚损,健脾胃的功能,常服可治脾虚气弱、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等症。

  ⑩郁李仁粥:郁李仁10克,粳米60克,以水毫升碾郁李仁,滤取汁,再加水0毫升,煮粥食之。具润肠、缓下和利尿的作用。适宜口干尿少,饮食不思,干呕者。

  (四)勤补水,用茶饮

  1、补水:秋季是“燥”邪当令的季节,人体容易缺水,这不仅会加速衰老,而且易得秋燥病,所以要适当多饮水,以维持人体水代谢平衡,防止皮肤干裂和邪火内侵。一般每人每日补水量应不少于毫升。

  2.茶饮,秋季可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爱好,选用一些茶饮来“润补”身体,是相当有益的。

  ①萝卜茶:白萝卜克,茶叶5克,少量食盐。先将白萝卜洗净切片煮粥,略加食盐调味,再将茶叶用开水冲泡,5分钟后倒入萝卜汁内服用,有清热化痰,理气开胃之功。适宜咳嗽、痰多、纳呆的患者。

  ②姜苏茶:生姜、苏叶各3克。将生姜切成细丝,苏叶洗净,用开水冲泡1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2剂,有疏风散寒、理气和胃之功,适用于风寒,感冒。

  ③银耳冰糖茶:银耳20克,茶叶5克,冰糖20克。先将银耳洗净,加水与冰糖炖熟;再将茶叶泡5分钟,取汁和入银耳汤,搅拌均匀服用,有滋阴降火,润肺止咳之功,适宜阴虚咳嗽。

  ④麦冬杏仁茶:用少许麦冬、杏仁、甘草泡茶饮。具清润养阴、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之能。

  ⑤桂圆莲子茶:桂圆15克,莲子15克,红枣8枚,用莲子去芯皮,红枣去核,加水浸泡1小时,加入桂圆煮沸约10分钟即可,有养心健脾,补血安神之功。

  ⑥解郁安神茶:百合10克,玫瑰花10克。先将百合用热水冲洗,再将百合,玫瑰花以适量沸水冲泡10分钟,待凉即可代茶饮用,有疏肝解郁,理气行血之功。

  ⑦滋阴润燥袋泡茶:黄芪5克,麦冬5克,枸杞10克,甘草3克。先洗净或打碎,热开水泡30分钟后代茶饮,有滋阴润燥之功。

  

  (五)常食素、添坚果

  1、食素:秋季素补是生津养阴、滋润的良法,建议多食以下食物:

  ①百合:富含蛋白质、脂肪、脱甲秋水仙碱和钙、磷、铁、维生素等,是老幼皆宜的秋季首选营养佳品。具明显的镇咳、平喘、止血的作用,并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抑制肿瘤生长。还有清热润肺,滋补益中之功。

  ②红薯:富含淀粉、维生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还含有丰富的镁、磷、钙等矿物元素和亚油酸,常服能保持血管弹性,对防治老年人习惯性便秘十分有效。

  ③枸杞子:具解热,止咳化痰之功,可治糖尿病。

  ④大枣:性味甘平,入脾胃有补气益血之功,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少寐等诸症,药理研究证实,还有保肝、降脂作用,临床应用甚广。

  ⑤萝卜:含水分很多,还有维生素C、钙、磷、碳水化合物及少量蛋白质、铁元素。有消积滞,化痰热,下气贯中,解毒之功。民间还有“秋后萝卜赛人参”之说,对秋季常见的消化不良,风热感冒,扁桃腺炎,咽喉炎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⑥芋头:富含淀粉,营养丰富,有较好的健胃作用。是婴幼儿和老年人的食用佳品。

  ⑦卷心菜:其维生素C的含量是西红柿的3.5倍,钙的含量是黄瓜的2倍。还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钼和锰,是人体制造酶、激素等活性物质不可缺少的原料。能促进人体物质代谢,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

  2、坚果:坚果能提供维生素E和多种微量元素。每日一勺坚果,将有利于心脏的健康。

  ①核桃:性偏温、含丰富的卵磷脂、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抗氧化剂,可对抗使人衰老的氧自由基。有镇咳平喘之功,对秋季慢性气管炎和哮喘效良。

  ②榛子:有补脾胃,益气明目之功,对消渴,夜尿多等肺肾不足者效良。还能降压,降脂,保护视力,延缓衰老。

  ③杏仁:性凉,适合干燥的秋冬季食用,有止咳,润肺、止喘作用,并能降脂和美容。

  ④腰果:所含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是高脂血症,冠心病患者的食疗佳果。

  ⑤板栗: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味甘性温。有养胃健脾、补肾壮腰、强筋活血之功。

  ⑥花生:所含不饱和脂肪酸,可预防冠心病。花生皮有凝血止血的作用。对秋季唇干,口腔溃疡有效。

  ⑦开心果:其脂肪成份为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有软化血管的作用。

  五、秋锻炼,须三防

  

  (一)运动适量,静功锻炼

  秋季是开展各种锻炼的最佳时机。但因人体生理活动处于“收”的阶段,阳气处在收敛内养状态,故运动养生也要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太大,以防汗出过多,阳气耗损。中医主张秋季多进行“静”功锻炼,如练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保健功等,锻炼时须注意三防。

  1、注意衣着,防止感冒:锻炼后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寒风中逗留,以防身体受凉。

  2、做好准备,防止拉伤:由于人的肌肉韧带在气温下降环境中,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少,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因此,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3、晨起锻炼,防止空腹:有的人习惯早上起床就锻炼,练完再吃早饭,这样对身体不太好,容易出现低血糖或休克,应先吃些水果或食品,让身体得到一些启动能量,会更有利健康。

  (二)勤习吐纳,防燥保健

  中医素有“肾液为唾”之说,认为唾液的盈亏与肾的盛衰二者息息相关。因此,早晚应常做漱泉功:即闭目静坐,先叩齿36下,然后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中唾液满,嗽练数遍,分三口咽下,并用意送至丹田,再缓缓将气从口中呼出。如此反复36次,稍停片刻,两手握拳,左右各做3次,如能长期坚持,对预防秋燥大有裨益。

  (三)摩鼻、浴鼻

  入秋后不少人的鼻腔粘膜对冷空气的刺激不能适应,常出现感冒流涕。如能经常按摩鼻部,对预防鼻塞流涕,伤风感冒颇有裨益。具体做法是:将两手拇指外侧互相摩擦,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40次,再按揉鼻翼两侧的“迎香穴”20次。还可进行冰水浴鼻练习,对调养肺气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周志宽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教授

  

  擅长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病毒性心肌炎、脑栓塞、老年痴呆症等),消化系统疾病(胃炎、溃疡、结肠炎),肝胆疾病(肝炎、胆囊炎、脂肪肝、结石症),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咳喘病,咽炎,鼻炎),妇科病(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乳腺小叶增生、子宫内膜异位、多囊卵巢综合症a、阴道炎、外阴营养不良、产后缺乳、更年期综合症),男科病(遗精、阳痿、早泄、不射精、精液不液化、血精、性功能低下)。

  此外,对糖尿病、前列腺增生、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症、痛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头痛、失眠、便秘及肿瘤等疑难杂症,均有较好的疗效。

  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六年制),一直从事临床研究工作。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研究员、研究生导师。曾受邀加拿大、坦桑尼亚国、香港等地从医多年,有丰富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退休后兼任《现代中医药》杂志常务编委。

  学术成就

  1.先后荣获国家、部级、省级科技进步成果奖十项。

  2.发表专业著作五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和科普文章余篇。

  专家坐诊时间:周一全天。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白癜风医院排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ze.com/xjzd/7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