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血精 > 血精诊断 > 名医辨证治疗水肿八法的临床应用

名医辨证治疗水肿八法的临床应用



  

  水肿是因人体脏腑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调,导致水液潴留,泛滥于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症。

  有关水肿的治疗,早在《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就提出了“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腑”的基本治疗治则。指出了治水肿可施用宣肺解表、通利小便、攻下遂水等方法,一直为后世医家所宗。

  对水肿的理论和治疗,历代都有不断的补充和发展。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指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明确指出水肿一旦停留人体,其排出途径不外于发汗、利小便和泻下而出。并拟定了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茋汤、防己茯苓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等治疗水肿的有效方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千金翼方》中,更是补充了治疗水肿方四十九首,其中不少方剂疗效良好,至今仍为人们所采用。他还首先提出了水肿必须忌盐的正确主张,这条经验为后世医家所肯定;明代张景岳发展了《内经》治疗水肿的大法,特别强调补益脾肾,称之谓治水的“正法”;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水肿》归纳总结了前贤关于水肿的治法,认为调中健脾,脾气自能升降运行,则水湿自除。又列举了分治六法:即治分阴阳、治分汗渗、湿热宜清、寒湿宜温、阴虚宜补、邪实宜攻。并指出治湿,利小便虽为常法,但渗忌太过,往往会耗伤正气。这些经验之谈,对治疗水肿十分宝贵。

  本文根据前人的理论,结合笔者临床经验,将水肿治疗方法归纳成八法,并结合病例,分述如下:

  一、宣肺利水法

  肺为水之上源,外合皮毛。若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肃降,通调失职,而为水肿。本法适用于风水和皮水,多用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等肾源性水肿。证见眼睑或颜面浮肿,继则四肢、全身皆肿,其发病迅速。多伴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可用越婢加术汤合五皮饮治之。其偏风寒者,多兼见恶风,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上方去石膏,加苏叶、防风、桂枝,以助麻黄辛温发表之力;偏风热者,多伴咽喉红肿或疼痛,舌淡红,苔浮滑数。上方加银花、连翘、黄芩以解表清热;若体虚易感冒,反复发作或加重,恶风汗出者,是卫阳虚弱,可用防己黄茋汤以助卫行水,若血尿者上方加白茅根、大小蓟、侧柏叶等。

  二、健脾渗湿法

  脾主升清降浊,恶湿喜燥,主运化水湿。若脾虚不运则水泛为肿。朱丹溪有“脾旺则运化行而清浊分”,“脾虚不能利水,水渍妄行”之说。但湿邪过盛,脾为湿困,碍其运化,亦可为肿。本法适用于脾虚不能制水,证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体重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缓。多由涉水淋雨、居处卑湿所致;或内湿水浸,太阴受累,土不制水,水湿内聚,壅而为肿。本法临床多用于慢性肾炎和营养不良性水肿。可用胃苓汤(陈皮、厚林、苍术、白术、猪苓、茯苓、桂枝、泽泻、甘草、生姜、大棗)加减。如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可加麻黄、桑白皮;下半身肿甚者可加防己、椒目;怯寒肢冷者可加附子以助阳化气和行水,或用实脾饮加减治之。

  三、清热利水法

  适用于湿热壅盛,蓄于下焦,致水道不利引起少腹作胀,下肢浮肿的病征。多见于局部性水肿。证见肿而皮色光亮,胸腹痞闷,烦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

  盖湿阻气机,三焦决渎失利,聚水郁而化热,故成湿热壅盛之症。法当清利湿热。可用五味消毒饮合五皮化裁(银花15克,连翘15克,紫花地丁15克,蒲公英15克,天葵10克,车前子15克,大腹皮12克,桑白皮15克,茯苓皮15克,滑石20克,萹蓄10克,黄柏10克,生薏苡20克)。还可选用桂苓甘露饮、八正散、萆薢分清饮。

  四、温肾利水法

  肾为水脏,司开阖,直接参与体内水液的排泄和平衡。《中藏经》说:“水者肾之制也,肾者人之本也,肾气壮则水还于肾,肾气虚者水散于脾。”水在人体停留日久,阳气必虚,主要表现为肾阳不足,肾阳虚则开阖不利,水液因而停聚。证见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畏寒肢冷,倦怠乏力,夜尿频多,心悸气促,面色晦暗,男子阳痿滑精,女子带多清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无力。本疗法多用于肾源性水肿末期,右心衰竭和营养不良。多为虚中夹实之证,这类患者如单纯用温补脾肾之品,往往不能化气利水。应适当参入渗利之品,疗效方能显著和持久;否则尿量反见减少,水肿加重,并出现恶心呕吐,对病情无益。凡肾阳虚里寒过甚者,可用真武汤加味(附子10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白芍10克,葫芦巴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肉桂6克,巴戟天10克,生姜10克);肾隂阳两虚者,方用济生肾气丸合五苓散,以温通膀胱腑气,以利于消肿。

  

  五、行气利水法

  适用于各种气滞型水肿。如肝源性水肿(慢性肝炎、肝硬变等),其特点是首先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可伴有腹水;如经期前紧张综合征,其特点是月经前7~14天出现脸睑、踝部、手部轻微水肿,伴有乳房胀痛及盆腔沉重感,月经后排尿量增加,水肿消退;如特发性水肿,多见于妇女,水肿常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

  中医认为:气乃推动水血运行的动力,气化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水聚则气不能行,所以水肿日久,常常引起气滞,气滞又可增加水肿。特别是肝主疏泄和藏血,肝气郁结可导致血瘀水停而水肿。临床多见于中医的“肝水”。证见胁肋满痛,脘腹痞满,肢体或全身水肿,纳食减少,嗳气不舒,面色爪甲晄白无华,小便短少,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治当疏肝理气,除湿散满。常用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若胁腹胀满较甚,可佐入香附、郁金、佛手、青皮、谷芽、麦芽等健胃理气之品;气病及血,证见胁肋刺痛,舌有瘀点,脉涩者。可加桃仁、红花、地鳖虫、丹参、郁金等活血散瘀之品;若口苦、小便黄、为气郁化热,应加茵陈、虎杖、黄连等清热利湿之品。

  六、活血利水法

  适用于水湿与淤血相混,阻于络脉,隧道不通,水湿失于正常运行,停于体内,而成水肿。正如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所载。“于斯时也,清浊相溷,随道壅塞,气化浊血瘀郁而为热,热留日久,气化成湿,湿热相生,遂成肿满。”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也云:“血沫凝涩经隧者,利搜遂。”说明水血同源,水能病血,血能病水,水血常交互为病。临床以水肿顽固难消,日久不愈为特点。证见下肢或全身水肿,面色灰滞无华,唇色紫暗,气短而咳逆,脘腹胀闷疼痛,胁下有痞块,舌有瘀斑或舌质紫黯,脉沉而涩。本疗法多用于心源性水肿。常用方是桃红四物汤合四苓散加味(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熟地黄、川芎、茯苓、猪苓、白术、泽泻、苏木、丹参各10克)。兼心气虚者加人参,黄茋;气阴两虚者加生脉散;兼心阳虚者加附子、桂枝等。

  七、攻下逐水法

  适用于水肿实证。证见水肿腹胀,形气俱实,口渴气粗,大便秘结或不畅,小便短少,脉沉实有力者。

  本法即《内经》所谓的“去菀陈莝。”单独的攻下逐水法代表方剂是十枣丸(大枣、甘遂、大戟、芫花)和舟车丸(甘遂、芫花、大戟、大黄、黑丑、广木香、青皮、陈皮、轻粉、槟榔)。二者均为攻下遂水之峻剂,易伤正气,若非形气俱实者不可轻用,即使形气俱实而用本方者,水肿除去大半,即宜改用平和之剂,方为妥善。故临床一般不宜单独使用,而应兼以分清,使水湿从二便而出,方用疏凿饮子(泽泻、商陆、赤小豆、羌活、椒目、木通、秦艽、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槟榔)去秦艽,加大黄、枳实,更能消水肿,祛里热。

  八、食疗利水

  水肿一症,往往病程绵长,日久不愈,往往体虚者居多。正如张景岳所说:“水肿证以精血皆为水,多属虚败。”因此,注意食物补养利水,显得十分重要。遵循“药补不如食补”理论,久病水肿患者一般尿蛋白丢失较为严重,血浆蛋白偏低,应及时补充其不足。古代食疗偏方有:《千金》鲤鱼汤、黄茋炖鸡、赤小豆粥、西瓜汁、还有《沈氏尊生书》所载:“青蛙、海蛤、白螺、鲍鱼、鲫鱼、白鱼、鲈鱼等”,皆有利于水肿的消退而不伤正气。此外,民间还有不少消肿妙招,现介绍如下:

  1、玉米须、冬瓜皮、赤小豆各适量,煎汤代茶饮。

  2、粳米克、鲜茅根克。先将茅根洗净加水适量煮半小时,捞去茅根,放入粳米煮粥,一日内服完。

  3、猪肝克,粳米、绿豆各50克。先煮米、豆成粥,再加猪肝煮熟食。

  4、珠玉茋枣粥:将薏苡仁、淮山药、黄茋、大枣各50克,粳米克。先将黄茋煮30分钟去渣,再加入其它材料,煮烂成粥。每周服三次。有益气健脾,利湿补肾之功。可防止肾病综合征的复合,消除尿蛋白。

  5、四种食物能消肿

  ·薏苡仁:可促进血液和水分新陈代谢,有利尿消肿之功,可与银耳、绿豆同熬粥。可祛湿养颜、解毒利水。

  ·红豆:红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利水、消肿除湿之功。可与冬瓜或海带同煮。

  ·芹菜:能清热、清肝明目。含利尿成分钾,能预防下半身浮肿。可凉拌或用银耳炒芹菜,食后能使尿量增多。

  ·桑椹:能生津止渴,促进消化液分泌,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从而减少体内水分的潴留。

  

  6、冬瓜苡米汤:冬瓜克,薏苡仁60克。水煎代茶饮,可利尿消肿。

  7、白茯苓粥:白茯苓粉15克,粳米克,胡椒粉、盐少许。先将白茯苓、粳米入锅,加水适量煮成粥。再加调料,每日二次,早晚服用,有健脾利水之功,适用于老年性浮肿的防治。

  

 周志宽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教授

  擅长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病毒性心肌炎、脑栓塞、老年痴呆症等),消化系统疾病(胃炎、溃疡、结肠炎),肝胆疾病(肝炎、胆囊炎、脂肪肝、结石症),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咳喘病,咽炎,鼻炎),妇科病(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乳腺小叶增生、子宫内膜异位、多囊卵巢综合症a、阴道炎、外阴营养不良、产后缺乳、更年期综合症),男科病(遗精、阳痿、早泄、不射精、精液不液化、血精、性功能低下)。

  此外,对糖尿病、前列腺增生、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症、痛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头痛、失眠、便秘及肿瘤等疑难杂症,均有较好的疗效。

  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六年制),一直从事临床研究工作。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研究员、研究生导师。曾受邀加拿大、坦桑尼亚国、香港等地从医多年,有丰富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退休后兼任《现代中医药》杂志常务编委。

  学术成就

  1.先后荣获国家、部级、省级科技进步成果奖十项。

  2.发表专业著作五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和科普文章余篇。

  专家坐诊时间:周一全天。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里最好
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ze.com/xjzd/75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