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血精 > 血精诊断 > 神精气血津

神精气血津



《传统医学》是您   在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气、血、津液等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属于生命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我们理解其内涵时,必须按中国传统的有体有用,体用如——的思维模式来认识,把精、气、血、津液理解为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的辩证统一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乏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贡;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它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津液,是人体内的正常水液的总称。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规律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精、气、血、津液的生成和代谢,有赖于驻腑经络受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功,又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温煦等作用,精、血、津液的滋养和濡润。因此,精、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和病理有着密切关系。

  气与精、血、津液分阴阳。气为阳,阳主动,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宜运行不息而不宜郁滞;精、血、津液为阴,阴主静,具有滋养、濡润作用,宜宁谧、秘藏而不宜妄泄。

  生命物质虽有精、气、血、津液之分,但皆本源于气,故曰“人有精、气、津、液,立、脉。余意以为—气耳”,《灵枢·决气》:气聚而成形,散而无形。气与精,血液、津液相对而言。则气无形,而精、血、津液有贡。气与精、血、津液的相互化生与转化,体现了在生命活动中,形化为气,气化为形,形气相互转化的气化过程。精血同源、津血同源,精、津液化而为血,血涵蕴精与津液。故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常以气血既称,强调“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妇人良方·调经门》)。“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医宗必读·古今元气不同论》)。

  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贡,气之与血,异名同类。两相维附,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但“气为主,血为辅。气为重,血为轻”《医学真传·气血》),“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庄滋阴之上”《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人之生死由乎气。气之为用,无所不生,一有不凋,则无所不病、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地,故治病以气为首务,所谓“行医不识气,治病何从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景岳全书·诸气》引王应震语)。

  精,气、血、津液学说,以气血为要。而气血之中,尤以气为最。

气与精

1、气对精的作用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精依气生,气化为精。精之生成源于气,精之生理功能赖于气之推动和激发。如肾精之秘藏,赖元气固护于外。气聚则精盈,气弱则精走。元气亏损,肾失封藏,每见失精之害。“精乃气之子”,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充足,则神自旺。

2、精对气的作用

  “精化为气,元气由精而化也”(《类经,阴阳类》)。精藏于肾,肾精充盛,盛乃能泻,不断地供给五脏六腑,以促进脏腑的生理活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则元气方能化生不已。精盈则气盛,精少则气衰。故元精失则元气不生,元阳不充。所以失精家每见少气不足以息,动辄气喘,肢倦神疲,懒于语言等气虚之证。

气与血

血对气的作用,即血为气之母。血为气母是指气在生成和运行中始终离不开血。血为气母的含义有二:其一,血能生气。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全身之气的生成和维持其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水谷精微又赖血以运之,借以为脏腑的功能活动不断地供给营养,使气的生成与运行正常地进行。所以血盛则气旺,血衰则气少。其二,血能载气,“守气者即是血”,“载气者,血也”(《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为气之守,气必依附于血而静谧。故云:“气阳而血阴,血不独生,赖气以生之;气无所附,赖血以附之”(《医论三十篇》)。否则,血不载气,则气将飘浮不定,无所归附。故气不得血,则散而无所附。所以在临床上,每见大出血之时,气亦随之而涣散,形成气随血脱之候。

  综上所述,气与血,一阴一阳,互相维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守。“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已”(《不居集》)。若血气不和,则百病丛生。

气和津

气与津液的关系同气与血的关系很相似,主要表现在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和津能载气四个方面。

  气能生津:津液来自于摄入的饮食物,而饮食物化生津液则依赖于脾胃之气。因此可以说,气是津液化生的动力。如果气虚,脾胃功能减弱,则可见津液不足之证。

  气能行津:津液在体内的输布和排泄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通过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共同的气化作用,可以实现气对津液的行津、化水功能。任何原因造成气虚、气滞或相关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导致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气能摄津:气对津液具有固摄作用,可以有节律地调节和控制津液的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如果气虚固摄作用减弱,则会发生体内津液无故流失,如卫气不固而自汗,肾气不固而尿频、遗尿等。

  津能载气:如同血一样,津液也是气的载体,气同样依附津液存在。因此津液的流失也会使气受损伤。如出汗过多,或大量呕吐、腹泻,会使津液丧失,同时也会导致气随津脱。

血与精

精能化血,血能生精,精血互生,故有“精血同源”之说。

 1、血对精的作用

  “夫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男子化而为精,女子上为乳汁,下为经水”(《赤水玄珠·调经门》)。“精者,血之精微所成”(《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血液流于肾中,与肾精化合而成为肾所藏之精。由于血能生精,血旺则精充,血亏则精衰。临床上每见血虚之候往往有肾精亏损之征。

2、精对血的作用

  “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景岳全书,血证》)。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素问·生气通天论》)。由此可见,精髓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精足则血足,所以肾精亏损可导致血虚。目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补肾填精之法而获效。以补肾为主治疗血虚,就是以精可化血为理论依据的。

血和津

中医认为,津血同源,因为血和津液都是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而来的,全身组织中的津液渗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血液如渗出脉外,则成为津液。血和津液同为液体,均以营养、滋润为主要功能,故二者同属于阴。病理上,血液和津液相互影响。例如失血过多,津液便渗入脉中补充血液之不足,由此也会造成津液的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而津液大量损耗时,也会导致血脉空虚,或血液粘稠。在临床治疗时,对失血者不宜用汗法,对大汗伤津者则不宜用破血、逐血药,就是考虑到津血同源的关系。

精与津

1、精对津液的关系

《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肾精通过肾阳的蒸动化为元气,别出一支为三焦之运用,以保证三焦通行津液之能。故肾精虚则三焦失职而津液不布,时见尿短黄,咽喉干,皮肤燥,或为水渍皮肤而浮肿;肾精伤耗,肾阳不用,无以化气布津,则口咽干于上而渴欲饮水,水液溜于下而小便常多,如《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所谓:“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是其例。

《灵枢·口问》曰:“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液能灌精以濡空窍,是津液之中本自有精,津液的精华部分即是精,此殆即所谓“广义之精”也。《灵枢·平人绝谷》中所谓“水谷之精气”、《灵枢·五味》中所谓“天地之精气”,皆是广义之精。

2、津液对精的关系

《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水谷在中焦化生的津液,通过三焦元气的作用,输布人体全身,濡养脏腑及其所属各组织器官,其滑利关系的津液,一部分渗入骨空,与髓液化合,入于肾中,为肾精的组成部分。故补精药多能生津,如肉苁蓉、菟丝子、枸杞、黄精、熟地、山药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即是。且时见补肾兼补脾之法,以脾健则化谷,谷化则津液生,津液生则精之化源始充,近人所谓“后天滋先天”者是也。

精和神

1、精对神的关系

《灵枢·本神》曰:“肾藏精,精舍志”。肾精进入冲脉而化血,血气随经脉运行于肾中而产生肾志,志者肾之神。志舍于精中而赖精以滋养,精盛则志强。肾精不足,无以养志,则每病善忘之证。《灵枢·本神》所谓“志伤则喜忘其前言”,《类证治裁·健忘》谓“惟因病善忘者,或精血亏损,务培肝肾,六味丸加远志、五味”是其例。肾中之精气,上交于心中,化为心中真液,以养心神,则心神得以守舍而藏于心。精可养神,神赖精养,精盛则神旺,精衰则神扰。故肾精衰少不能上交于心而每见心烦失眠。且肾中之精滋养于髓,髓液充满养于骨而会聚于脑。精髓所聚,于脑为最多,故脑有“髓海”之称。惟其聚精最多,则为心神之所居,是之谓“元神之府”也。精盛脑盈,神安其居,则耳目聪明;精衰脑空,神失其正,则脑转耳鸣,目眩昏冒而无见,故失精家耳目多不精爽,肾精虚少亦可病眩晕之证,即所谓“下虚则高摇”。

《灵枢·本神》:“两精相搏谓之神”,杨上善《太素·藏府之一》注:“两精相搏,共成一形,一形之中,灵者谓之神者也,即乃身之微也”。此当指精、血、津液等广义之精所生之神。

2、神对精的关系

张介宾《类经·摄生类·古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注:“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心藏脉、脉舍神,人体在心神的主导下,血气循经脉流行,进入肾中,遂化生肾脏之神,是名曰志。肾志统于心神,而居于肾精之中,以为肾精之主宰。神守则志安而精固,神散则志乱而失精。《灵枢·本神》:“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气和神

1、气对神的关系

《脾胃论·省言箴》曰:“气乃神之祖……气者,精神之根蒂也”。气帅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以濡养脏腑组织而生神。气血流行,神即应之而生,气至神亦至,故《灵枢·小针解》谓“神者,正气也”。神寓于所,气以化神,气盛则神旺,气衰则神病,气绝则神亡。故张介宾谓“人之生死由乎气”。临床上,正气不足,常见心慌而神昏,《灵枢·决气》曰:“气脱者,目不明”。故治暴盲证,《张氏医通》主以人参、白术。《素问·逆调论》曰:“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荣卫气少,神不能周,故肢体不知痛痒且不为我所使。《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之“虚则郑声”,即《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谓“言而微,终乃复言者,此夺气也”之义,是气衰则神乱而妄为言语;还有气衰神乱而为狂者。

2、神对气的关系

杨上善《太素·痈疽》注:“神之动也,故出入息动”。神是气之主而御气之动,气之流行为神所主宰,神往气亦往,神安则气正,神惊则气乱,神内守则气流布于周身而不已。观日常生活中,导引家运神以御气,呼吸达于丹田,甚至流通任督;武术家运神以御气,气聚于臂则臂能劈石。神悲则气消,恸哭之后,语声低微;神思则气结,忧思不解,时发太息,故《灵枢·口问》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之”。

血和神

1、血和神的关系

杨上善《太素·营卫气》注:“血者,神明之气,而神非血也”。血气在经脉中运行不止,环流周身,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产生神的活动,保证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盛则神旺。故血虚则神怯,血尽则神亡。

2、神对血的关系

《灵枢·经水》曰:“经脉者,受血而营之”。王冰《素问·诊要经终论》注:“脉者,神之用”。经脉营运血气流行周身,实赖神明之运为,神主导经脉运动和血液流行,故神正则血流和畅,神恐则血气不升而面色(白光)白,神怒则血气逆上而面色红赤,甚至血溢络伤而吐血。

临床常见有女子月经不调而神躁易怒,且又悲哭;亦见有女子郁怒久久未解而月经失调,且又头偏痛而眼睛失明。

津和神

1、津液对神的关系

《灵枢·本神》曰:“脾藏营,营藏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意亦是神,神在脾为意,意乃脾之神。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津液,入脉中以助血气之营运,流行周身,以濡养脏腑组织,化生神气。津液充盛则血旺而神全,津液丧失则血少而神乱。临床上,误用汗、吐、下等法过伤津液则每见神乱惊悸或神昏妄语,故《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曰:“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还有泪出过多,失去神明之照而目盲无见,《灵枢·口问》所谓“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之文,说明了这一点。

2、神对津液的关系

《素问·解精微论》曰:“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这里所谓之“精”是指“神”,观下文“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可证)。津液在体内不妄溢于体外,是赖神的主持。其津液在体内流布不已,也有赖于神的主将。神内守,将之有权,则津液安流于体内,化精、化气、化血、化神,温肌肉,充皮肤,滑利关节,濡润空窍;神失守,无以主液则津液妄溢,如神遇猝恐则可见汗出,尿遗,神悲则泣涕交流,《灵枢·口问》曰:“悲哀愁忧则心动(神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

总之,饮食水谷在脏腑功能活动下化生的津液,流行濡布于全身,一部分进入脉中化为血,一部分进入骨中与髓液化合入肾为精;血聚脉中,随经脉流行,进入肾中与肾精化合为精,渗于脉外为津液;精藏于肾,进入冲脉化为血,化气触物为津液,津液和血中的精华部分也叫精,故精、血、津液可称为精,殆即所谓“广义之精”是也。精、血、津液在全身输布流行,若雾露之溉一样,叫做气。气充满周身,帅精、血、津液正常运行,以滋养脏腑组织器官,使其产生生命活动,是谓之神。神藏于心,随血脉以达于全身各部,反转来主导脏腑活动化生精、气、血、津液和主导精、气、血、津液的正常流行以及滋养脏腑组织。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原作者供稿或专业医生推荐,一切解释归原着者所有,禁止抄袭和侵权。

⊙投稿信箱:

qq.







































黑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ze.com/xjzd/7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