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血精 > 血精医院 > 24节气清明人生难得几清明

24节气清明人生难得几清明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清明,三月节。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物候●解析

初候,桐始华

此时桐树开始开花。

二候,田鼠化为鴽(rú)

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田鼠为至阴之物,鴽鸟为至阳之物。田鼠化为鴽,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三候,虹始见

虹为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生活●起居

疏通肝经,太冲?行间

疏肝顺气歌

郁闷焦虑莫担心,太冲行间为功深。

每晚按摩五分钟,冲天怒气不伤身。

太冲穴和行间穴,分别为肝经上的原穴和荥穴。有人说它俩是情绪的阀门,好比人体的出气筒。

凡是在春天,有与肝气郁结相关病症的,都可以去按按。尤其是上火生气的时候,最管用。

怎么按呢?仔细找到最痛的点,顺着“太冲穴向行间穴”的方向推揉,就能让郁结的肝气泄发出去,将体内的肝火消散掉了。

我们每天在用热水泡脚后,可以试着按摩5分钟,就能让整个身体舒畅起来。

春当立志,时不虚度

一袭花冢,一怀牵念,怀念和祭奠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主题,在此时此景下,我们难免会睹物思人,悲痛万分。

但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清明落雨纷纷,却复苏出了人间最美四月天。

或许我们也应该放下岁月的无情,心境畅达的感受春日风光,让思念随清风氤氲,溶入暖阳中,将郁结的肝气,舒展出来。

另外,在《黄帝内经》有一条:“以使志生”的春季养生法则,也就是春天当立志。

我们不妨定个小目标,给这一年起个好头,这样过得也更有意义。不然人而无志,只会空将血气耗在令人散乱放逸的事情上。

饮食●注意

季月可咸,甘略减

春天饮食的总原则是:增甘减酸。但清明、谷雨期间,要适当减少甘味的摄入。

为什么?因为季春时节本多雨,甜味吃太多会滋长中焦的湿热,反而不利于脾胃的运化,故此时要少食甜味。

而适当增咸,是因咸入肾,有补养肾水的作用,肾水上行可敛肝火,不致肝火过旺。

吃青团,是江南一带的清明习俗。青团是以糯米粉作皮,以豆沙为馅,其实是不易于消化的。

古人之所以在过节时多食甜腻的糕点,是由于以前的人平日未必总能吃饱,所以节日需要食甜的犒劳一下。

但今人平素多食肥甘油腻,大都脾虚,不易多食甜腻的。好在近些年,青团也推出荠菜、蛋黄等咸味的馅,这就挺好的。

健脾养胃,少吃肉

脾胃是人体的根本,是所有能量的来源,其能生化出气血精津液,帮助我们抵御一切外邪。

养生,最主要的就是要保护脾胃,当我们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时,远比任何保健药都更有效。

春天少吃肉,也是根据《黄帝内经》的春天养生原则而来的。清明是一个发陈的季节,我们应当借着清气上升之势,将身体也清理一翻。

若是这时候,仍吃的比较油腻,饱食过度,则会增加肝木化积解郁的负担,反而容易郁热上火。

平时我们应吃点易消化的食物,如时蔬、五谷杂粮等。

补肾柔肝,银耳羹

银耳,味甘色白,它不仅养肺阴,连胃阴、心阴、肾阴都能滋补,相当的平和,可久服。

其最好的吃法就是:熬羹。但很多人喜欢把银耳和大枣一起煮,其实这并不推荐。因为银耳本身很润,大枣又湿热,长期食用反而容易生湿气。

用银耳搭配“枸杞”是最好的!银耳滋阴、枸杞平补阴阳,两者放在一起,既补肾又柔肝,相得益彰。

养生●要点

天清地明,平肝木

从立春到清明,整整经历了两个月。这一日天清地明,万物皆显......

相应的,人体内的肝阳,亦随春日渐深而愈盛,终在清明时节,达到最旺。古人把肝比喻为“将军”,用将军的刚强燥急、好动不静的性格,来形容肝气易亢易动的特性。

所以,这段时间出现眼睛干痒、莫名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口干易上火等肝火旺的特别多。有高血压的一定要格外注意,尤其是老人。

此时养生,应与自然同气相求。肝主疏泄,有排邪解毒的作用。若能抓住清明“清气上升”之势顺时养肝,则可以事半功倍的,除去体内长期积攒的痰浊毒素,实现身体内环境的天清地明。

那应该如何养肝呢?

一是疏肝,肝就像一棵树,最害怕的就是瘀堵,只有解开郁结的肝气,才能充分调畅体内的气机气血,降一降肝郁引起的肝火;

二是柔肝,需要补一点肝血,肝为刚脏,赖血以养,其疏泄必须依赖肝血的滋养,若肝血不足,肝拿什么东西去疏泄?肝疏泄无力,最后又会造成肝气郁结。

疏肝很难,需要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而养肝血就较为简单了,那就是补肾,肝五行为木,肾五行为水,水生木,子虚补其母,通过补肾精就能生肝血。

落雨纷纷,祛脾湿

嘉景清明渐近,时节轻寒乍暖,天气才暖又雨。

诗人柳永的一席话,正是清明时节的真实写照。清明、谷雨前后,常是春雨绵绵,多雨寡照。

这时我们常会感到困倦疲乏、昏昏欲睡,也就是春困,其实这类现象与中医里说的“脾虚湿重”有关。

春天肝旺本易伤脾,脾虚又容易内湿,再加上清明多雨空气潮湿,内湿遇见外湿,则倍加湿重。

脾胃受困,运化无力,清阳无法上升,于是人体就如同被堵住源头的湖水,失去鲜活,变得困顿无力。

另外,气温会跟随着下雨而降低,如果不注意,还是有不少人会在孟春之季不幸中招,染上风寒的。

所以,在清明时节,除了要注意保暖,养生应以平肝补肾润肺为主,以健脾扶阳祛湿为辅。

导引●功法

功法步骤

▲谢青云先生行功图

《家庭中医药》杂志

1.盘腿正坐,先左臂向左侧平伸,翘食指和中指,呈剑指式,同时抬右臂作拉弓式,眼观左侧指尖前方,吸气。

2.同时做拉弓开胸的动作,使两臂左右牵拉,然后呼气放松,再换右侧,左右各56次。

3.结束后,行叩齿,吐纳,漱咽各三次即可。

保健功效

此导引法主要调理腰肾、胃肠中因虚而引起的邪气留滞所引起的病症,

如:耳前发热,怕冷,耳聋,咽喉痛,颈痛不能向后看,肩部关节转动不利,腰无力,肘臂部的疼痛等。

传统●习俗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但清明作为一个节气,本身不具有这样的文化意义,但把祭祖扫墓放在清明,有以下几点理解:

从文化意义上来说,有一种说法是清明承载了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的习俗。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因放火烧死了不愿受赏的介子推而悔痛不已,于是下令此日禁生灶火,只吃冷食以悼念介子推,后来演变为纪念先人的日子。

从阴阳的角度来看,古人认为:人为阳,鬼为纯阴,若与天地间的阴阳盛衰相应,纯阴之鬼的活动周期就是,农历七月出来(阴气萌生,也就是中元节鬼开门),农历十一月到达极盛(阴气极致),来年的农历三月入地回府(阴气敛藏沉寂,也就是清明节)。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秋天是最容易产生悲哀忧郁情绪的季节,而春天则相反,充满朝气和生机,人的心情也比较舒坦。试想如果把哀思先人的活动放在秋天,不异雪上加霜,而在春天扫墓,人就容易节哀。

清明插柳

关于清明插柳的风俗,素来有两种说法。

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因此,有些地方的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并且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二是为了防病辟邪。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就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

踏青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也有的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

不知不觉,清明悄然而至

在疫情影响下,这个日子

似乎被赋予了特殊的涵义

这个冬天,有太多的悲痛

许多身影,被永远的定格

但严冬之后,必万物复苏

告别,为逝者,亦为生者

对逝者而言,最好的怀念

是记得,也是放下~

今日,让我们为逝者点燃烛光

鸣笛默哀,遥寄哀悼和思念吧

愿逝者安息,也愿生者坚强!

不当你的世界只作你的肩膀

无畏的太阳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ze.com/xjyy/107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