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血精 > 血精预防 > 877中国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专家共识
877中国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专家共识
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逐渐升高,多数地区新确诊患者中晚期比例高于欧美国家,浙江队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长期生存产生直接影响。
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呈显著上升趋势。自年起,前列腺癌已成为泌尿系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年的发病率达到9.92/10万。
目前学术界较公认的前列腺癌早期临床诊断模式为“三阶梯”法:①通过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肿瘤标志物检查和直肠指诊(DRE)发现可疑病例。②视具体情况,选择直肠前列腺超声(TRUS)、多参数磁共振扫描(MRI)等影像学检查完成可疑病灶的定位诊断。③通过TRUS引导下的前列腺系统活检获得病理诊断。
一、PSA检查
1.PSA筛查
PSA作为单一检测指标,与DER和TRUS比较,具有较高的前列腺癌阳性诊断预测率。然而,在健康男性人群中进行的PSA筛查可能会带来前列腺癌的过度诊断、过度治疗。
结合国内外PSA筛查的相关文献依据,本共识专家组建议:在通过国内大型前列腺癌筛查研究获得具体数据之前,目前不宜在国内推广基于整体人群的PSA筛查工作。
2.临床PSA检查及结果判定:临床PSA检查需注意以下几点。
(1)PSA检查指征:①50岁以上伴有下尿路症状的男性需行PSA检查;②有前列腺癌家族式的男性,PSA检查时间宜提前到45岁;③DER或前列腺影像学检查异常的男性也应进行PSA检查。
(2)检测频率:①45~49岁、PSA>1μμg/L,1~2年复查PSA;②DER正常且PSA≤1μg/L者,50岁时复查;③50岁以上如DER正常、PSA<3μg/L且没有其他穿刺适应证,1~2年复查PSA。
(3)影响因素:影响血清PSA水平的因素包括前列腺机械性挤压以及尿路感染、血尿等因素。建议PSA检测时同期行尿常规检查以排除血尿和/或炎症的影响。
(4)PSA正常值:血清总PSA(tPSA)>4.0μg/L为异常,对初次PSA异常者建议数周后复查。
3.PSA衍生指标:一般认为当PSA介于4~10μg/L时,为避免不必要的穿刺,可使用以下PSA衍生指标。
(1)游离PSA比值(%fPSA):推荐以0.16作为%PSA参考值。
(2)PSA密度(PSAD):正常值应<0.15。
(3)PSA速率(PSAV):正常值为每年<0.75μg/L。
二、潜在的前列腺癌早期诊断标志物
长链非编码RNA前列腺癌抗原3(PCA3)已被美国FDA批准作为诊断前列腺癌的标志物。融合基因TMPRSS2-ERC倍发现在欧美前列腺癌人群中有较为广泛的存在,同样可以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游离PSA的分子异构体p2PSA于年被美国FDA批准为前列腺癌的检测指标,基于p2PSA的前列腺癌健康指数(PHI)诊断前列腺癌的准确性及特异性均优于PSA。
三、DER
DER简便易行,受检者无痛苦,是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编写组成员建议泌尿外科医师必须熟练掌握DER技能。
四、影像学检查
1.TRUS:TRUS检查价值有限,诊断特异性较低。
2.MRI:MR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近年来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尤其是结合波谱分析、动态弥散加权等序列的多参数MRI技术,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分期有较大的价值。
3.其他:
五、前列腺穿刺活检
前列腺穿刺活检是确诊前列腺癌最可靠的手段,准确、有效的前列腺穿刺活检对于早期前列腺癌诊断右重要意义。
本共识建议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指征包括:①DER发现前列腺结节,任何PSA值;②MRI、TRUS等发现异常,任何PSA值;③PSA>10μg/L;④PSA4~10μg/L,f/tPSA异常或PSAD值异常。
但PSA为4~10μg/L时,如%fPSA、PSAD、影像学检查均正常,应严密随访。
初次穿刺阴性后重复穿刺活检的指征包括:①首次穿刺病理发现非典型增生或高级别PIN,尤其是多针结果如上;②复查PSA>10μg/L;③复查PSA4~10μg/,%fPSA、PSAD值、DER或影像学表现异常,如TRUS或MRI检查提示可疑癌灶,可在影像融合技术下行兴趣点的靶向穿刺;④PSA4~10μg/,%fPSA、PSAD、DER、影像学表现均正常的情况下,每3个月复查PSA。如PSA连续2次>10μg/L或PSAV每年>0.75μg/L。
前列腺穿刺活检需在超声引导下实施,建议常规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及局部麻醉。经直肠穿刺临床使用更为广泛,经会阴穿刺与经直肠穿刺具有相似的前列腺癌检出率。穿刺针数:体积30~40ml的前列腺需接受不少于8针的穿刺活检,10~12针系统穿刺是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基数(初次)前列腺穿刺策略。前列腺穿刺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血尿、血精、感染等。
〔本资料有注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专家共识》()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年第8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9.1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