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血精 > 血精预防 > 中医治呃绝招甚多
中医治呃绝招甚多
呃逆,俗称“打嗝”、“打呃”。据考证在宋朝以前多称“哕”;元朝朱丹溪开始称“呃”;明末以后才统称为呃逆。本病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证。有时可单独出现,有时常在其他病证中以兼症出现。一般的呃逆,预后良好,如果在久病或重病时出现不止,常预示疾病危重,预后不良。
呃逆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内经》,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胃为气逆为哕为恐”。《灵枢·口问》云:“谷入于胃,乃传之肺,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于胃,而胃腑不受,复出于胃,故呃逆也。”其后,历代医家又将呃逆分为火、寒、痰、虚、瘀等,使呃逆内容更为完整,有益于提高临床疗效。
呃逆,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主要有四种类型:⑴中枢性呃逆:因颅内疾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呼吸中枢而造成,如脑血栓形成、脑出血、颅脑损伤、脑肿瘤等。⑵反射性呃逆:因膈神经受到刺激而引起,如胃肠、肝胆、胸膈疾病等。⑶神经性呃逆:多为功能性,常见于癔病、胃肠官能症等。⑷中毒性呃逆:全身性感染而伴显著毒血症者、肾功能衰竭及药物中毒而引起。
一、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或寒冷药物,则寒气蓄于胃上,袭以肺,胃气失于和降,气逆而上,膈间不利而呃逆;或因过食辛辣煎炒之品;或过用温涩之剂,燥热内盛,阳明腑实,气不顺行,亦可动膈而发生呃逆。
2、情志不和:恼怒抑郁、气机不利,则津液失布而滋生痰浊,若肝气逆乘肺胃,易导致胃气挟痰上逆,亦能动膈而发生呃逆;气郁血瘀,瘀血留注,阻膈碍胃,也能发生呃逆。
3、正气亏虚:重病、久病之后,误用吐下之剂,耗伤中气,或损及胃阴,均可使胃失和降而发生呃逆。如病深及肾,则肾气失于摄纳,引动冲气上乘,挟胃气动膈,也可发生呃逆。
总之,呃逆多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而引起胃失和降的病理机制,不外乎寒气蕴蓄、燥热内阻、气郁痰阻、气滞血瘀、正气亏虚。其病变以胃为主。
二、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胃中寒冷型:症见呃声沉缓有力,遇寒愈甚,得热则减,厌食生冷,喜饮热饮,苔白,脉迟缓。治宜温中祛寒,降逆止呃。方用丁香散加味(丁香、柿蒂、良姜、炙甘草、厚扑、枳壳、麦芽、陈皮)。
2、胃火上逆型:症见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火降逆、和胃止呃。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味(竹叶、石膏、麦冬、粳米、甘草、半夏、柿蒂、竹茹)。
3、气滞痰阻型:呃有痰阻,呼吸不利,脘胁胀满,肠鸣矢气,或恶心嗳气,头昏目眩,脘闷食少,苔薄腻,脉弦。治宜理气化痰、降逆止呃。方用旋覆代赭石汤加味(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党参、甘草、大枣、黄芩、瓜萎、郁金)。
4、胃阴不足型:症见呃声短促而不连续,唇燥舌干,烦渴不安,不思饮食,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和胃止呃。方用益胃汤加味(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橘皮、竹茹、枇杷叶)
5、脾肾阳虚型:症见呃声低长,气不接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白少华,食少困倦,或便溏久泻,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温补脾肾,和胃降逆。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干姜、党参、白术、炙甘草、丁香、豆蔻、附子)。
(二)单方验方
1、莱菔子顿服法:用莱菔子(即萝卜籽)50克,放铁锅中炒热后研成细末,将其用温开水冲服,此法对顽固性呃逆效良。
2、丁香9克,柿蒂7-10个。煎汤饮服。
3、黄连3克,紫苏叶2克。煎汤饮服。
4、平呃方:姜半夏、丁香、陈皮各10克,姜竹茹、柿蒂、白芍、茯苓、神曲各15克,代赭石30克。水煎服。
5、芥菜子4克,杵头米糠10克。共研细末,开水调服或炒韭菜子30克,加水毫升,文火煮至毫升,每日一剂,治呃逆不止,痛苦难忍者。一般3小时内可减轻,6小时后症状消失。
(三)针灸疗法
1、体针
⑴针刺足三里穴:用两寸毫针,常规消毒后,直刺足三里穴(位于膝下三寸,距胫骨外侧一横指处)1~2寸,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留针20~30分钟。
⑵针刺内关、中脘、胃俞、太冲、足三里等穴。实则用泻法,虚则用平补平泻法。
⑶主穴:中脘、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内关、太冲、攒竹。中等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一次。治疗呃逆症30例,总有效率达93.3%。
⑷针刺呃点(第3~4颈椎旁开0.3厘米),本穴向人迎方向斜刺0.5~0.8寸,一般用泻法。年老体弱者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5~30分钟。治疗60例呃逆患者,均一次性获愈。
2、耳穴疗法
一般以耳中穴(原名隔区)、胃穴、止呃效良。术者左手拇食二指挟持耳廓、右手用火柴棒的粗端按压耳中穴和胃穴、中等指力按压3~5分钟,左右耳可交替按压,待症状消失后,贴王不留行籽一粒,每天按压2~3次。同时配合腹式呼吸,4天为一疗程,左右耳交替使用,治顽固性呃逆效果明显。
3、穴位封闭法
取内关、足三里穴(双侧),用0.9%生理盐水穴位注射,每穴注射1~2毫升,快则3小时,长则24小时,可治顽固性呃逆。
4、拨罐法
患者俯卧位,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左右旁开1.5寸处的膈俞穴处,用竹火罐2个,采用闪火法将火罐分别吸附在该穴位处,留罐10分钟,可止呃。
(四)推拿按摩
1、指压攒竹法:患者取卧位,闭眼,以一手拇指、食指尖按压双侧眉毛内侧端的攒竹穴位,用重手法压至有胀痛感,手法越重,见效越快,每次2~3分钟,可重复进行。
2、棉签摩鼻法:取一根消毒棉签,将软端放入鼻腔内轻轻按摩,使喷嚏出,则呃逆自止。
3、棉签摩腭法:将消毒棉签软端放入口腔内,轻轻摩擦软硬腭交界处约1分钟,呃逆即能止住。
4、点按内关穴:以左手拇指按右手内关穴(位于手前臂腕掌横纹中点上2寸,两筋之间凹陷处),然后再用右手拇指点按左手内关穴,用力点按局部,至使出现酸胀感,持续2~5分钟;同时深吸气,然后屏住呼吸片刻。此法对轻症呃逆多有速效。
5、点按鱼腰穴:以双手拇指或食指同时点压鱼腰穴(位于两眉毛的中点,稍下方凹陷处),每次按压3~5分钟,同时做深吸气动作,然后屏住呼吸片刻。
6、掐按中指法:分别用自己的左、右手指,用力掐住中指顶部,过1~2分钟,对轻度呃逆有效。
(五)自然疗法
1、敷脐法
⑴丁香、干姜、吴茱萸各50克,肉桂、小茴香、生硫黄各30克,栀子20克,胡椒5克,荜拨25克。共研细末,密贮备用。用时取药末25克,加入等量面粉,调成糊膏状,敷脐,上盖敷料,胶布固定;或在药表面热敷。每次敷贴3~6小时,每日一次。主治胃寒型呃逆。
⑵芒硝10克,胡椒40克,朱砂5克。共研细末,拌匀,敷肚脐;如能配合摩腹,其效更佳。即以搓热的手掌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各按摩小腹部次,至少腹部发热为止,有较好的止呃功效。
2、烟熏法
⑴取艾条1支,点燃,安放在患者床头旁,一般3~5分钟呃逆可止。
⑵麻黄30克。将麻黄点燃,屈身熏鼻,深吸气,呃逆随呛咳而愈。主治寒呃不止。
3、憋气法
患者深吸气后憋住呼吸约8~20秒,然后再轻轻呼出,这样重复数次,呃逆往往能停止。
4、鼻嗅法
⑴雄黄研粉,与高梁酒调匀,放碗内隔水炖煮。以鼻闻之,会有一股热气由鼻孔直冲脑门,再由后脑直下项背,然后由背至尾骨处,一般5分钟内可止呃。
⑵胡椒粉法:用鼻子闻胡椒粉,通过打喷嚏而止呃。
5、热熨法
用附子、羌活各15克,木香、茴香、干姜各10克,食盐25克。上药炒热,用布包裹,频熨天枢穴处(肚脐旁开2寸)每日1次,每次15分钟,主治寒呃。
6、外敷法
吴茱萸、苍耳子各20克,肉桂5克。共研为细末,用醋调成膏状。每次10克,敷于双足涌泉穴(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一般用药三日后即可痊愈。
(六)食疗
1、取皮蛋2个,缓缓进食,呃逆往往会随之消失。
2、喝温开水几口,然后弯腰90度,作鞠躬状。连续几次,呃逆可止。
3、将生姜20克、洗净,放入口中咀嚼,10分钟后吞服,适用于寒呃的治疗。
4、取白糖50克,分二次放入口中含化,半小时内禁止摄入其它食物和水,可治呃逆(但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者禁用)。
5、食醋法:喝一口米醋,慢慢含咽,轻症呃逆可消失。
三、转归及预后
呃逆偶而发作,症状多半轻微,往往可以不治而愈。但若呃逆持续不断,或久呃不止,则呃逆伤胃,耗伤胃气。就必须进行及时的治疗。否则会使症状由实变虚,或虚者更虚。特别是呃逆并发在一些严重疾病的晚期,常为难治和预后不良的征象。
一般认为呃逆的预后多数是良好的,即是有些病重者,经过正确治疗后,亦能得到痊愈。至于少数危重病人晚期出现呃逆不止,此乃元气衰微,胃气将绝之征象,实属难治之列,其预后多为不良。
四、预防与护理
1、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犯胃。
2、饮食必须适量,少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
3、精神要舒畅调达,切忌抑郁和紧张。
4、要保持大便通畅。
5、住院或手术后患者如出现插鼻饲管等器械造成的呃逆,应考虑暂停使用,拨去鼻饲管后,呃逆则消失。
周志宽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教授
擅长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病毒性心肌炎、脑栓塞、老年痴呆症等),消化系统疾病(胃炎、溃疡、结肠炎),肝胆疾病(肝炎、胆囊炎、脂肪肝、结石症),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咳喘病,咽炎,鼻炎),妇科病(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乳腺小叶增生、子宫内膜异位、多囊卵巢综合症a、阴道炎、外阴营养不良、产后缺乳、更年期综合症),男科病(遗精、阳痿、早泄、不射精、精液不液化、血精、性功能低下)。
此外,对糖尿病、前列腺增生、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症、痛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头痛、失眠、便秘及肿瘤等疑难杂症,均有较好的疗效。
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六年制),一直从事临床研究工作。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研究员、研究生导师。曾受邀加拿大、坦桑尼亚国、香港等地从医多年,有丰富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退休后兼任《现代中医药》杂志常务编委。
学术成就
1.先后荣获国家、部级、省级科技进步成果奖十项。
2.发表专业著作五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和科普文章余篇。
专家坐诊时间:周一全天。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