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血精 > 血精预防 > 中医课堂中医是如何分析人体的精气血

中医课堂中医是如何分析人体的精气血



中医精、气、血、津液学说简析

一、精气血津液简述

①精、气、血、津液等是生命的基本物质。精,是乏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质。气,是指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气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指人体内红色的液态物质。津液,指的是人体内的所有正常水液的总称。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功,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温煦等作用以及精、血、津液的滋养和濡润。

②气属阳,阳气主动,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运行不息,忌郁滞;精、血、津液属阴,阴主静,具有滋养、濡润的作用,宜宁谧、秘藏,忌妄泄。中医学中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常以“气血”来统称,强调“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以及“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

③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但“气为主,血为辅;气为重,血为轻”。“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

④精、气、血、津液学说,以气血为要,而气血之中,尤以气为最。

二、精:

1、精的基本概念:精,也称精气,主要含义有:

①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夫精者,身之本也”。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而来的精称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全身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②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的,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于)身生,是谓精也”。

③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

④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实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

⑤精指人体的正气。“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有微甚,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

总之,在中医学的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精气)是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精微物质。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狭义的精,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

2、精的生成:

①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充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从精的来源而言,则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②先天之精:人之始生,秉精血以成,借阴阳而赋命。父主阳施,犹天雨露;母主阴受,若地资生;男女媾精,胎孕乃成。“一月为胞胎,精气凝也;二月为胎形,始成胚也”。所谓“人始生,先成精”,“精合而形始成,此形即精,精即形也”。父母生殖之精结合,形成胚胎之时,便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此即是禀受于父母以构成脏腑组织的原始生命物质。胚胎形成之后,在子宫中,直至胎儿发育成熟,全赖于气血的育养。因此,先天之精,实际上包括原始生命物质,以及从母体所获得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封藏于肾。

③后天之精:胎儿出生之后,有赖于母乳以长气血,生精神,益智慧。“妇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父。“水谷之精气为营,悍气为卫,营卫丰盈灌溉诸脏。为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气也;润皮肤,美颜色者,血也,所以水谷素强者无病”。“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延),先天薄弱者多夭(折)。中医认为,脾胃为人生后天之根本,人之既生赖水谷精微以养,脾胃强健,“饮食增则津液旺,自能充血生精也”。脾胃通过运化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以维持脏的生理活动,其中盈余的部分储藏于肾中。(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精藏于肾,非精生于肾也。譬诸钱粮,虽储库中,然非库中出,须补脾胃化源。“肾者,主蛰(伏),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人体之精主要藏于肾中,虽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但“命门得先天之气也,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精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又必赖后天为之资”。

3、精的功能及作用:

①繁衍生殖: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生殖之精与生俱来,为生命起源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以繁衍后代的作用。这种具有生殖能力的精称之为“天癸”。男子二八(16岁)天癸至,精气溢泻;女子二七(14岁)而天癸至,月事应时而下。精盈而天癸至,则具有了生殖能力。男女媾精,阴阳和调,胎孕方成,故能有子而繁衍后代。精是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肾精充足,则生殖能力强,肾精不足,就会影响生殖能力。补肾填精是临床上治疗不育、不孕等生殖机能低下的重要方法。

②生长发育:人之生始于精,由精而成形,精是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生、长、壮、老、已”的规律反映着精气由盛而衰的变化。

③生髓化血: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故肾精充盛,则脑髓充足而肢体行动灵活,思维敏捷,耳目聪敏。精盈髓充则脑自健,脑健则能生智慧,强意志,利耳目,轻身延年。故防治老年性痴呆多从补肾益髓人手。肾生骨髓,髓居骨中,骨赖髓以养。肾精充足,则骨髓充满,骨骼因得髓之滋养而坚固有力,运动轻捷。齿为骨之余,牙齿亦赖肾精生髓而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而有光泽。精生髓,髓可化血,精足则血充,精血同源。

④濡润脏腑:人以水谷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饮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转化为精。水谷精微不断地输市到五脏六腑等全身各组织器官之中,起着滋养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剩余部分则归藏于肾,储以备用。肾中所藏之精,既贮藏又输泄,如此生生不息。中医有“久病必穷肾”之说,在治疗疾病末期,常补益肾之阴精。

三、气

1、气的含义:

①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生命的基本物质,除气之外,还有精、血、津液等,但精、血、津液均由气所化生。“精、气、津、液、血、脉,无非气之所化也”。所以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②中医里,精(精气)泛指天地阴阳五行之气内化于人体之中而形成的,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夫精者,身之本也”,“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精气先身而生,具有遗传特性。

③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化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鼻受天之气,口受地之味。其气所化,宗气、营、卫,分而为三。由是化津、化液、化精、化血,精复化气,以奉养生身”。饮食物经脾胃的腐熟运化而为水谷精微,化为营卫之气;又有气向有形物质的转化,如营气在心、肺的作用下化而为血液。五脏精气是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④中医学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气具有永恒运动的属性,人的生命活动也是如此。“精乃气之子”,气化为精。“精者,身之本也”,实即气为身之本。天地之气有阴阳之分,人体之气亦有阴阳之分,故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综上所述,气是真实存在而至精至微的生命物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负载着生命现象。人生所赖,惟气而已。“惟气以形成,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所以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为动静之主”。气属阳,主动,贵运行有序而不乱;精属阴,主静,贵宁谧秘藏而不妄泄。

2、气的生成:

①气的来源:人体之气,“生之来谓之精”,有了精才能形成不断发生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体,则精在气先,气由精化。其中,先天之精可化为先天之气,后天之精所化之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相合而为后天之气。气的来源:

A、先天之精气:这种精气先身而生,是生命的基本物质,禀受于父母,故称之为先天之精。“生之来谓之精”,人始生,先成精,没有精气就没有生命。

B、后天之精气:后天之精气包括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呼吸之清气:通过人体本能的呼吸运动所吸入的自然界的新鲜空气,又称清气、呼吸之气。人体赖呼吸运动,使体内的气体在肺内不断交换,实行吐故纳新,参与人体气的生成。水谷之精气,又称谷气、水谷精微,是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人之所受气者谷也”,“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②气的生成过程:人体的气,从其本源看,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三者相结合而成的。气的生成有赖于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其中与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

A、肺为气之主:肺为体内外之气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人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之气的交换。肺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主要生成宗气。人体通过肺的呼吸运动,把自然界的清气吸入于肺,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而积于胸中的上气海(膻中),形成人体的宗气。

B、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一纳一运,从而生化精气。脾升(升清)胃降,纳运相得,将饮食化生为水谷精气,靠脾之转输和散精作用,把水谷精气上输于肺,再由肺通过经脉而布散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无病也”。

C、肾为生气之源:肾有贮藏精气的作用,肾的精气为生命之根,为生身之本。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为生命的基础。后天之精,又称五脏六腑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并灌溉五脏六腑。实际上,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在肾脏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故曰:“先天之气在肾,是父母之所赋;后天之气在脾,是水谷所化。先天之气为气之体,体主静,故子在胞中,赖母息以养生气,则神藏而机静。后天之气为气之用,用主动,故育形之后,资水谷以奉生身,则神发而运动。天人合德,二气互用,故后天之气得先天之气,则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气,始化化而不穷也”。可见,肾精的盛衰,除先天条件外,和后天之精的充盛与否也有密切关系。肾脏对精气,一方面不断地贮藏,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供给,循环往复,生生不已。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气充盛,不仅给全身之气的生成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还能促进后天之精的生成,使五脏六腑有所禀受而气不绝。所以说:“父母构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中,而一身之元气由之以生,故谓生气之原”。总之气的生成,靠肾中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也靠肺、脾胃、肾三脏功能的正常。其中以脾、肺更为重要。所以临床上所谓补气,主要是补脾和肺两脏之气。

3、气的功能和作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推动作用:指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人体的脏腑经络,有赖于气的推动以维持其正常的机能。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于周身,其动力来源于气。“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配,气升则血升,气降则血降,气凝则血凝,气滞则血滞。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

②温煦作用:是指气有温暖作用,故曰“气主煦之”。气是机体热量的来源,是体内产生热量的物质基础。其温煦作用是通过激发和推动各脏腑器官生理功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来实现的。气分阴阳,气具有温煦作用者,谓之阳气。具体言之,气的温煦作用是通过阳气的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人体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人体的体温,需要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需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血得温则行,气可化水、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都需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正常循行。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极。如果气虚而使温煦作用减弱,则可出现畏寒肢冷、脏腑功能衰退、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迟缓等寒性病理变化。

③防御作用:是指气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人体机能总称正气,中医用“正气”代表人体的抗病能力,用“邪气”来表示一切致病因素,用正气不能抵御邪气的侵袭来说明疾病的产生。故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注解: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归根结底是正气和邪气“邪正斗争”的结果。意思是说:当人体脏腑气血功能正常,正气充足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时,外邪(六淫)就难以入侵。正气盛,邪气弱,邪气就不能深入体内;反之,若正气不足,则邪气步步紧逼,由浅入深,则人就容易生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得其和(和谐)则为正气,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的防御作用是通过正气而体现出来的。

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为:

A、护卫肌表,抵御外邪。皮肤是人体的藩篱,具有屏障作用。肺主皮毛,肺宣发卫气于皮毛,“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袭也”。卫气行于脉外,达于肌肤,而发挥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

B、正邪交争,驱邪外出。邪气侵入机体之后,机体的正气奋起与之抗争,正盛邪祛,邪气迅即被驱除体外,如是疾病便不能发生。

C、自我修复,恢复健康。气的盛衰决定正气的强弱,正气的强弱则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故曰:“正气旺者,虽有强邪,亦不能感,感亦必轻,故多无病,病亦易愈;正气弱者,虽即微邪,亦得易袭,袭则必重,故最多病,病亦难痊”。若卫气不足而表虚则易于感冒,用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体弱不耐风寒而恶风、汗出,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均属重在固表而增强皮毛的屏障作用。

④固摄作用:指气对血、津液、精液等液态物质的稳固、统摄,以防止无故流失的作用。中医认为,在人体阴阳的对立互根的矛盾关系中,阳为主而阴为从,强调以阳为本,阳气既固,阴必从之。人体中的阳气是生命的主导,若失常而不固,阴气就会耗伤衰竭,引起疾病甚至死亡。所以,气的固摄作用,实为人体阳气对阴气的固密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

A、气能摄血,约束血液,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致于逸出脉外。

B、气能摄津,约束汗液、尿液、唾液、胃肠液等,调控其分泌量或排泄量,防止其异常丢失。

C、气能固摄精液,使之不因妄动而频繁遗泄。

D、气能固摄脏腑经络之气,使之不过于耗失,以维持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活动。气的固摄作用减退,必将导致机体阴阳、气血、精神、津液的耗散、遗泄、脱失。其病轻者为散、为泄,重者为脱。凡汗出亡阳,精滑不禁,泄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遗,久嗽亡津,归于气脱;凡下血不止,崩中暴下,诸大亡血,归于血脱。散者收之,涩可去脱。久嗽为喘,而气泄于上,则固其肺;久遗成淋,精滑不止,则固其肾;小便不禁,则固其膀胱;大便不禁,则固其肠;汗泄不止,则固其皮毛;血泄不止,则固其营卫;大虚大脱,又当补而固之。

⑤营养作用:指气为机体脏腑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的作用。A、人以水谷为本,水谷精微为化生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是维持全身脏腑经络机能的基本物质。B、气通过卫气以温养肌肉、筋骨、皮肤、腠理。所谓“卫气者,本于命门,达于三焦,以温肌肉、筋骨、皮肤”。通过营气化生血液,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C、气通过经络之气,起到输送营养,濡养脏腑经络的作用。故曰:“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⑥气化作用:在中医学上,气化的含义有:A、气化指自然界六气(寒热暑湿燥火)的变化。B、气化泛指人体内气的运行变化。比如食物经脾胃腐熟运化之后化为营气,又有气向有形物质的转化,如营气在心肺的作用下而化为血液。阳化气,阴成形。阳主动,阴主静。阴阳动静的相互作用是气化作用的根源。总之,人体的生命活动全恃气化,气化是生命活动的本质所在。气的气化作用失常,则影响整个物质代谢过程。

4、气的分类:

基于“气本一元”之说,就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而言,元气在生命之初,源于父母之精,是生命物质系统中最高层次、最根本的气,对人体的代谢和机能起推动和调节作用;而宗气、营气、卫气均来自后天的水谷精气与清气,是较低层次的气,能供给人体以营养和动力。人体的气,从整体而言,是由肾中精气、脾胃化生而来的水谷精气和肺吸人的清气,在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而生成的,并充沛于全身而无处不到。

①元气:

A、元气的基本含义:“真气又名元气”,故中医文献上常常元气、原气、真气通称。但是,人体之气的真气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统称,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据元、原的本始之意,元气、原气为生命本始之气。在胚胎中已经形成,秘藏于肾中,与命门有密切联系,为先天之气。所以,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原始,源于先天而根于肾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包括元阴、元阳之气。故:“元气生来便有,此气渐长渐消,为一生盛衰之本”。因元气来源于先天,故又称先天之气。

B、元气的生成与分布:

(1)生成:元气根于肾,其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命门为元气之根”。肾中精气,虽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总之,元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并赖后天之精以充养而成。元气之盛衰,并非完全取决于先天禀赋,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功能也密切相关。

(2)分布:元气发于肾间(命门),通过三焦,沿经络系统和腠理间隙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以作用于机体各部分。“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人身血肉之躯皆阴也,父母构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中,而一身之元气由之以生,故谓生气之原”。可见,肾为元气之根,元气从肾发出,经三焦循经脉而行。

C、元气的主要功能:元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始物质,有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者,人之根本也”。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故“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始可以应物;肝得命门而能决断;胃得命门而能受纳;脾得命门而能转输;肺得命门而能治节;大肠得命门而能传导;小肠得命门而能布化;肾得命门而体强;三焦得命门而决断;膀胱得命门而收藏”。元气虚损之治,重在治肾。

②宗气:

A、基本含义:宗气又名大气,“膻中者,大气之所在也。大气亦谓之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其形成于肺,聚于胸中者,谓之宗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上气海”,又名膻中。因此宗气为后天之气运动输布的本始,故名曰宗气。实际上宗气是合营卫二气而成的。所以说“宗气者,营卫之所合也,出于肺,积于气海,行于气脉之中,动而以息往来者也”。

B、宗气的生成与分布:

(1)生成:宗气是由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气所生成的。饮食物经过脾胃的受纳、腐熟,化生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赖脾之升清而转输于肺,与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互结合而化生为宗气。肺和脾胃在宗气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分布:宗气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其向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经肺的作用而布散于胸中上气海。“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C、宗气的主要功能:

(1)走息道而司呼吸: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即“助肺司呼吸”。所以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故临床上对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脉软无力之候,称肺气虚或宗气不足。

(2)贯心脉而行气血:宗气贯注入心脉之中,帮助心脏推动血液循行,即“助心行血”,所以气血的运行与宗气盛衰有关。宗气具有推动心脏的搏动、调节心率和心律等功能。宗气不足,不能助心行血,就会引起血行瘀滞。

(3)人体的视、听、言、动等与之相关:“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言语、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③营气:

A、基本含义:营气,是血脉中的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因其富于营养,故称为营气。所以说:“营气者,出于脾胃,以濡筋骨、肌肉、皮肤,充满推移于血脉之中而不动者也”。由于营气行于脉中,而又能化生血液,故常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为“营阴”。

B、营气的生成与分布:

(1)生成:营气是由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所化生的。宗气是营卫之所合,其中运行于脉中者,即为“营气”。所以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2)分布:营气通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而循行于全身,贯五脏而络六腑。十二经循行:营气出于中焦(脾胃),循行到手太阴肺经,由手太阴肺经传注到手阳明大肠经,再传至足阳明胃经,以后依次传注到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最后由足厥阴肝经复注入手太阴肺经,构成了营气在十二经脉中循行流注于全身的通路。此为营气的十二经循行。

C、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

(1)化生血液:营气经肺注入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成分之一。“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2)营养全身:营气循脉流注全身,为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营气运行于全身上下内外,流行于中而滋养五脏六腑,布散于外而浇灌皮毛筋骨。

总之,营气主要由脾胃中水谷精气所化生,行于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营运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

④卫气:

A、基本含义:卫,有“护卫”、“保卫”之义。卫气是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阳”。“盖阳气为卫,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合,此皆卫外而为固也”。卫气,其性傈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所以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B、卫气的生成与分布:

(1)生成:卫气同营气一样,也是由水谷精微和肺吸入的自然的清气所化生。所以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2)分布:“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卫气的运行,昼则行于阳分,始于足太阳经之睛明穴而出于目,以周于六腑而及于肾经,是为一周。夜则行于阴分,始于足少阴肾经以周五脏,其行以相克为序,故肾、心、肺、肝、脾相传为一周,而复注于肾,阴尽阳出,又复合于目。

C、卫气的主要功能:表现在防御、温煦和调节三个方面。

(1)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卫气的这一作用是气的防御功能的具体体现。卫气既可以抵御外邪的入侵,又可驱邪外出。故曰:“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

(2)温养脏腑、肌肉、皮毛:卫气的这一作用是气的温煦作用的具体体现。卫气可以保持体温,维持脏腑进行生理活动所适宜的温度条件。卫气对肌肉、皮肤等的温煦,使肌肉充实,皮肤润滑。“卫气者,热气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虚则病寒,实则病热”。

(3)调节控制肌腠的开合、汗液的排泄:卫气的这一作用是气的固摄作用的具体体现。卫气根据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通过有规律地调节肌腠的开合来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和体温,以维持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平衡。此外,卫气循行与人的睡眠也有密切关系。当卫气行于体内时,人便入睡;当卫气自睛明出于体表时,人便醒寤。当卫气不足时,人体肌表失于固护,防御功能低下,易被外邪侵袭,且病亦难愈。若脏腑功能低下,肌表不固,腠理开疏,则可出现汗出(自汗),若卫气循行异常,则可表现寤寐异常。

D、营气与卫气的关系:营气和卫气,都以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的物质来源,但在性质、分布和功能上,又有一定的区别。营气,其性精专,行于脉中,具有化生血液,营养周身之功。而卫气其性剽疾滑利,行于脉外,具有温养脏腑,护卫体表之能。营主内守而属于阴,卫主外卫而属于阳,二者之间的运行必须协调,不失其常,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营卫是互相为用的,营行脉中并非脉外无营,卫行脉外并非脉内无卫,营中有卫,卫中有营。

除上述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在中医中,气的名称还有很多,如正气与邪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气候,称之为“六气”;异常状态下的六气,又称之为“六淫之气”;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和作用,称作“四气”等。可见,“气”在中医学里是一字多义,或作“性质”,或作“功能”,或作“气候”等等。这些气和我们所论述的构成人体最基本物质的“气”是有区别的。

四、血:

1、血的基本概念:

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有规律地循行脉管之中,在脉内营运不息,充分发挥灌溉一身的生理效应。脉是血液循行的管道,又称“血府”。

2、血的生成:

(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

A、血液是最基本的物质,“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虽心主血脾和胃,血自生矣”。“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补由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质,所以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饮食营养的优劣,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盖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

B、营气:营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夫生血之气,营气也。营盛即血盛,营衰即血衰,相依为命,不可分离也”。

C、精髓:“血即精之属也”。“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由上可知,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精血可相互化生。

D、津液:“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津液可以化生为血,不断补充血液量,以使血液满盈。“津亦水谷所化,其浊者为血,清者为津,以润脏腑、肌肉、脉络,使气血得以周行通利而不滞者此也。凡气血中,不可无此,无此则槁涩不行矣”,所以,血液的盈亏与津液有密切关系。所以,就物质来源而言,水谷精微和精髓则是血液生成的主要物质基础。

(二)血液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A、心:心主血脉,一则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使全身各脏腑获得充足的营养,维持正常的功能,也促进血液的生成。二则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在肺吐故纳新之后,复注于心脉化赤而变成新鲜血液。所以说:“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奉心化赤而为血”是说心也参与血液的生成。

B、肺:肺主一身之气,参与宗气之生成和运行。气能生血,气旺则生血功能亦强,气虚则生血功能亦弱。气虚不能生血,常可导致血液衰少。肺通过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使脏腑之功能旺盛,从而促进了血液的生成。肺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肺朝百脉、主治节的作用而实现的。“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化生为营气和津液等营养物质,通过经脉而汇聚于肺,赖肺的呼吸,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之后才化而为血。

C、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胃中水谷之清气,借脾之运化成血,故曰生化于脾”。若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化源不足,往往导致血虚。可见,脾是一个造血器官。

D、肝:肝主疏泄而藏血,是一个贮血的器官。因精血同源,肝血充足,故肾亦有所藏,精有所资,精充则血足。另外,肝脏也是一个造血器官,所以《内经》云:“肝……其充在筋,以生血气”。

E、肾:肾藏精,精生髓。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故有血之源头在于肾之说。中医不仅认识到骨髓是造血器官,肾对血液的生成有调节作用,而且也认识到肾精是通过肝脏的作用而生成血液的,所以说:“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虽有阴阳清浊之分,总由水谷精微所化。其始也混然一区,未分清浊,得脾气之鼓运,如雾上蒸于肺而为气;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综上所述,血液是以水谷精微和精髓为主要物质基础,在脾胃、心肺、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而生成的。故临床上常用补养心血、补益心脾、滋养肝血和补肾益髓等治疗血虚症。

3、血的循行:

A、血液循行的方向:脉为血之府,脉管是一个相对密闭,如环无端,自我衔接的管道系统。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以营养人体的周身内外上下。“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血液循行的具体方向是:“食气人胃,散精于肝……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B、血液运行的机制:血液正常循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脉管系统的完整性,二是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特别与心、肺、肝、脾四脏的关系尤为密切。心主血脉:“人心动,则血行诸经”。心为血液循行的动力,脉是血液循行的通路,血在心的推动下循行于脉管中。心脏、脉管和血液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心主血脉:心气是维持心的正常搏动,从而推动血液循行的根本动力。全身的血液,依赖心气的推动,通过经脉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

肺朝百脉: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而血非气不运,血的运行,又依赖气的推动,随着气的升降而运至全身。肺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气,调节着全身的气机,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肺主气,心主血。肺之呼吸以行脏腑之气;心因之一舒一缩,以行经络之血。肺金清肃,其气下行,肾则纳之,归于中宫,助真火,蒸饮食,化精微,以为生元气之根本。呼吸由此而起,声音由此而出,人之强弱寿夭,悉本于此”。

脾主统血: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的统摄,脾之所以能统血,与脾为气血的生化之源密切相关。脾气健旺,气血旺盛,则气之固摄作用也就健全,而血液就不会逸出脉外,以致引起各种出血。

肝主藏血: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根据人体动静的不同情况,调节脉管中的血液流量,使脉中循环血液维持在一个恒定水平上。

从上可知,血液正常地循行需要两种力量:推动力和固摄力。推动力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具体地体现在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及肝的疏泄功能方面。另一方面是固摄的力量,它是保障血液不致外溢的因素,具体地体现在脾的统血和肝藏血的功能方面。若推动力量不足,则可出现血液流速缓慢、滞涩,甚者血瘀等改变;若固摄力量不足,则可导致血液外溢,出现出血症。综上所述,血液循行是在心、肺、肝、脾等脏腑相互配合下进行的。故曰:“血……盖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无所不及”。

4、血的生理功能:

A、营养滋润全身:血循行于脉内,是其发挥营养作用的前提和血沿脉管循行于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全身各部(内脏、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无一不是在血的濡养作用下而发挥功能的。如鼻能嗅,眼能视,耳能听,喉能发音,手能摄物等都是在血的濡养作用下完成的。血:“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也”。血的濡养作用可以从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等方面反映出来。血的濡养作用正常,则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肌肤和毛发光滑等。当血的濡养作用减弱时,机体除脏腑功能低下外,还可见到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等。

B、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的这一作用是古人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而认识到的。无论何种原因形成的血虚或运行失常,均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方面的症状。心血虚、肝血虚,常有惊悸、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的表现,失血甚者还可出现烦躁、恍惚、癫狂、昏迷等神志失常的改变。可见血液与神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所以说“血者,神气也”。

五、津液

①津液的概念: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包括各脏腑组织的正常体液和正常的分泌物,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故曰:“汗与小便,皆可谓之津液,其实皆水也”。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禀阴阳二气以生,有清有浊。阳之清者为元气。阳之浊者为火;阴之清者为津液,阴之浊者即为痰(湿)”。在体内,除血液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水液均属于津液范畴,对身体器官和组织起着滋润濡养作用。同时,津能载气,津液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所以,津液不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与液虽同属水液,但在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区别。一般地说,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者,称为津;其性较为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器官,起濡养作用者,称之为液。“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②津液的代谢:

(一)津液的生成:“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对津液代谢过程的简要概括。津液来源于饮食,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消化吸收饮食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的。其具体过程是:脾胃腐熟运化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赖游溢精气而吸收水谷中部分精微。“水之入胃,其精微洒陈于脏腑经脉,而为津液”。脾主运化,赖脾气之升清,将胃肠吸收的谷气与津液上输于心肺,而后输布全身。故曰:“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小肠主液小肠泌别清浊,吸收饮食物中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上输于脾,而布散全身,并将水液代谢产物经肾输入膀胱,把糟粕下输于大肠。大肠主津,大肠接受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将其中部分水浓重新吸收,使残渣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大肠通过其主津功能参与人体内津液的生成。津液的生成是在脾的主导下,由胃、小肠、大肠的参与而共同完成的,但与其他脏腑也有关系。总之,津液的生成取决于如下两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充足的水饮类食物,这是生成津液的物质基础;其二是脏腑功能正常,特别是脾胃、大小肠的功能正常。

(二)津液的输布: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心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完成的。“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津液和血液赖心阳之动力,方能正常运行,环周不休。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通过其转输作用,将津液上输于肺,由肺的宣发和肃降,使津液输布全身而灌溉脏腑、形体和诸窍。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接受从脾转输而来的津液之后,一方面通过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至人体上部和体表,另一方面,通过肃降作用,将津液输布至肾和膀胱以及人体下部形体。肾主津液,“肾者水脏,主津液”。肾对津液输布起着主宰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是胃“游溢精气”、脾的散精、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分别清浊等作用的动力,推动着津液的输布。

二、由肺下输至肾的津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清者蒸腾,经三焦上输于肺而布散于全身,浊者化为尿液注入膀胱。肝主疏泄肝主疏泄,使气机调畅,三焦气治,气行则津行,促进了津液的输布环流。三焦为“决渎之官”,气为水母,气能化水布津,三焦对水液有通调决渎之功,是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通道。津液的输布虽与五脏皆有密切关系,但主要是由脾、肺、肾和三焦来完成的。脾将胃肠而来的津液上输于肺,肺通过宣发肃降功能,经三焦通道,使津液外达皮毛,内灌脏腑,输布全身。

(三)津液的排泄:津液的具体排泄途径为:汗、呼气肺气宣发,将津液输布到体表皮毛,被阳气蒸腾而形成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肺主呼吸,肺在呼气时也带走部分津液(水分)。尿液为津液代谢的最终产物,其形成虽与肺、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但尤以肾为最。肾之气化作用与膀胱的气化作用相配合,共同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肾在维持人体津液代谢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说:“水为至阴,其本在肾”。大肠排出的水谷糟粕所形成的粪便中亦带走一些津液。腹泻时,大便中含水多,带走大量津液,此时易引起伤津。

(四)综上所述,津液代谢的生理过程,需要多个脏腑的综合调节,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为要,故曰:“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若三脏功能失调,则可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过程,破坏津液代谢的平衡,从而导致津液生成不足,或环流障碍,水液停滞,或津液大量丢失等病理改变,其中,尤以肾的功能最为关键。故曰:“肾者水脏,主津液”。津液生成不足或大量丢失而伤津化燥,甚则阴液亏虚,乃至脱液亡阴,其治宜滋液生津、滋补阴液、敛液救阴。津液停聚则为湿、为饮、为水、为痰,其治当以发汗、化湿、利湿(尿)、逐水、祛痰为法。

③津液的功能:

A、滋润濡养:津液以水为主体,具有很强的滋润作用,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具有营养功能。津之与液,津之质最轻清,液则清而晶莹,厚而凝结。精、血、津、液四者在人之身,血为最多,精为最重,而津液之用为最大。内而脏腑筋骨,外而皮肤毫毛,莫不赖津液以濡养。“津亦水谷所化,其浊者为血,清者为津,以润脏腑、肌肉、脉络,使气血得以周行通利而不滞者此也。凡气血中不可无此,无此则槁涩不行矣。分布于体表的津液,能滋润皮肤,温养肌肉,使肌肉丰润,毛发光泽;体内的津液能滋养脏腑,维持各脏腑的正常功能;注入孔窍的津液,使口、眼、鼻等九窍滋润;流人关节的津液,能温利关节;渗入骨髓的津液,能充养骨髓和脑髓。

B、化生血液:津液经孙络渗入血脉中,成为化生血液的基本成分之一。津液使血液充盈,并濡养和滑利血脉,而血液环流不息。故:“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水入于经,其血乃成”。

C、调节阴阳:津液作为阴精的一部分,对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脏腑之阴的正常与否,与津液的盛衰是分不开的。寒冷的时候,皮肤汗孔闭合,津液不能借汗液排出体外,而下降入膀胱,使小便增多;夏暑季节,汗多则津液减少下行,使小便减少。当体内丢失水液后,则多饮水以增加体内的津液。“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和气,天热衣厚则为汗”,由此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D、排泄废物:津液在其自身的代谢过程中,能把机体的代谢产物通过汗、尿等方式不断地排出体外,使机体各脏腑的气化活动正常。若代谢产物潴留于体内,则会产生痰、饮、水、湿等多种病理变化。

④五脏化液:

A、五脏化液的概念: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称之为五液。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即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并分属于五脏,故称五脏化液,又称五脏化五液。

B、五脏与五液的关系:五液属津液范畴,皆由津液所化生,分布于五脏所属官窍之中,起着濡养、滋润以及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五脏是脏象学说的核心,故又将汗、涕、泪、涎、唾分属于五脏。故曰:“人之一身,有涕、泪、涎、唾、便、溺,皆属一水之化,而发于九窍之中”。“汗与小便,皆可谓之津液”。

C、汗为心之液:什么是汗?“阳加于阴谓之汗”。“阳”,是指体内的阳气;“阴”,是指体内的阴液。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是说汗液为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注:汗孔)排出的液体。汗液的分泌和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因为汗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血又为心所主,汗为血之液,气化而为汗,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就汗与血液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可耗血伤津。反之,津亏血少,汗源不足。故临床上出现血虚之候时,应慎用汗法。“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道理就在于此。就汗与心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耗伤心的气血,则见心悸怔仲等。由于汗出是阳气蒸发津液的结果,故大汗淋漓也会伤及人的阳气,导致大汗亡阳的危候。当心的气血不足时,也会引起病理性的出汗,如心气虚,表卫不固而自汗;心阴虚,阳不敛阴而盗汗。

D、涕为肺之液:涕是由鼻内分泌的粘液,有润泽鼻窍的功能。鼻为肺之窍,五脏化液,肺为涕。在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时,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肺感风寒,则鼻流清涕;肺感风热,则鼻流浊涕;如肺燥,则鼻干涕少或无涕。

E、涎为脾之液: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涎具有保护和清洁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涎分泌较多,还可湿润和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和消化。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会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F、泪为肝之液: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泪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则可见泪液分泌异常。如肝的阴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常现两目干涩;如风火赤眼,肝经湿热,可见泪液增多,迎风流泪等。此外,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G、唾为肾之液:唾与涎同为口津,即唾液。较稠者为唾,较稀薄者为涎。脾之液为涎而肾之液为唾:唾液除了具有湿润与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以及清洁和保护口腔的作用外,还有滋养肾精之功。因唾为肾精所化,多唾或久唾则易耗肾精,所以气功家常吞咽津唾以养肾精。

六、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故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这种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①气对血的作用:

A、气能生血: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的运动变化能力旺盛,则脏腑的功能活动旺盛,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的运动变化能力减弱,则脏腑功能活动衰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弱。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所以在临床治血虚时,常配合补气药,就是要补益生血的动力。

B、气能行血: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气可以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又可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运血者即是气”,“气行乃血流”。气生成于血中而固护于血外,气为血之帅,血在脉中流行,实赖于气之率领和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所以临床上治疗血行失常,常以调气为上,调血次之。气虚不能行血则面色苍白,补气行血则面色润泽;气滞则血瘀,妇女月经闭止,行气活血则经通。

C、气能摄血:气能摄血即气对血的统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使血液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人身之生,总之以气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血所以丽气,气所以统血。非血之足以丽气也,营血所到之处,则气无不丽焉;非气不足以统血也,卫气所到之处,则血无不统焉。气为血帅故也”。气摄血,实际上是脾统血的作用。“诸血皆统于脾”,脾为气血运行上下之总枢,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肤,所谓居中央而畅四方,血即随之运行不息。若脾虚不能统血,则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气不摄血则可见出血之候,故治疗时,必须用补气摄血之法,方能达到止血的目的。如临床上见血脱之危候(如崩漏),治本“血脱者固气”之法,用大剂独参汤补气摄血而气充血止。

②血对气的作用:血为气之母。血为气母是指气在生成和运行中始终离不开血。血为气母的含义有二:

A、血能生气: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全身之气的生成和维持其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水谷精微又赖血以运之,借以为脏腑的功能活动不断地供给营养,使气的生成与运行正常地进行。所以血盛则气旺,血衰则气少。

B、血能载气:“守气者即是血”,“载气者,血也”。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为气之守,气必依附于血而静谧。故云:“气阳而血阴,血不独生,赖气以生之;气无所附,赖血以附之”。否则,血不载气,则气将飘浮不定,无所归附。故气不得血则散而无所附。临床上大出血时,气亦随之而涣散,形成气随血脱之候。

(二)气与精的关系:

①气对精的作用: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精依气生,气化为精。精之生成源于气,精之生理功能赖于气之推动和激发。如肾精之秘藏,赖元气固护于外。气聚则精盈,气弱则精走。元气亏损,肾失封藏,每见失精之害。“精乃气之子”,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充足,则神自旺。

②精对气的作用:“精化为气,元气由精而化也”。精藏于肾,肾精充盛,盛乃能泻,不断地供给五脏六腑,以促进脏腑的生理活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则元气方能化生不已。精盈则气盛,精少则气衰。故元精失则元气不生,元阳不充。所以失精者常见少气不足以息,动辄气喘,肢倦神疲,懒于语言等气虚之证。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属阳,津液属阴,这是气和津液在属性上的区别,但两者均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

①气对津液的作用:

A、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与输布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津液源于水谷精气,而水谷精气赖脾胃之腐熟运化而生成。气推动和激发脾胃的功能活动,使中焦之气机旺盛,运化正常,则津液充足。“水化于气”,“气可化水”。所以,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均离不开气的作用。气旺则津充,气弱则津亏。

B、气能行津:指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输布排泄的动力。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作用于脏腑,表现为脏腑的升降出入运动。脾、肺、肾、肝等脏腑的升降出入运动完成了津液在体内的输布、排泄过程,所谓“气行水亦行”。由气虚、气滞而导致的津液停滞,称作气不行水;由津液停聚而导致的气机不利,称作水停气滞。两者互为因果,可形成内生之水湿、痰饮,甚则水肿等病理变化。

C、气能摄津:是指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体内的津液在气的固摄作用控制下维持着一定的量。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则体内津液任意经汗、尿等途径外流,出现多汗、漏汗、多尿、遗尿的病理现象,临床治疗时应注意补气固津。

②津液对气的作用:“水可化气”,“气生于水”。水谷化生的津液,通过脾气升清散精,上输于肺,再经肺之宣降通调水道,下输于肾和膀胱。在肾阳的蒸动下,化而为气,升腾输布于脏腑,发挥其滋养作用,以保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此外,津液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否则就将涣散不定而无所归。因此,津液的丢失,必导致气的耗损。若因出汗、呕吐太过,使津液大量丢失,则气亦随之而外脱,形成“气随液脱”之危候。

(四)血与精的关系:

精能化血,血能生精,精血互生,故有“精血同源”之说。

①血对精的作用:“夫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男子化而为精,女子上为乳汁,下为经水”。“精者,血之精微所成”。血液流于肾中,与肾精化合而成为肾所藏之精。血能生精,血旺则精充,血亏则精衰。临床上血虚之候往往有肾精亏损之证。

②精对血的作用:“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由此可见,精髓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精足则血足,所以肾精亏损可导致血虚。目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补肾填精之法而获效。以补肾为主治疗血虚,就是以精可化血为理论依据的。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均是液态物质,均有滋润和濡养作用,与气相对而言,二者均属于阴,在生理上相互补充,病理上相互影响。

①血对津液的作用:运行于脉中的血液,渗于脉外便化为有濡润作用的津液。当血液不足时,可导致津液的病变。如血液瘀结,津液无以渗于脉外,以濡养皮肤肌肉,则肌肤干燥粗糙甚至甲错。失血过多时,脉外之津液渗入脉中以补偿血容量的不足,因之而导致脉外的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表现。所以,中医有“夺血者无汗”,“衄家不可发汗”,“亡血者,不可发汗”之说。

②津液对血的作用: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被输布于肌肉、腠理等处的津液,不断地渗入孙络,成为血液的组成成分,所以,有“津血同源”之说。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则耗津,津耗则血少,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说。如果津液大量损耗,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不足,甚至脉内之津液还要渗出于脉外,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的病变。故对多汗夺津或精液大量丢失的患者,不可用破血逐瘀之峻剂。

血与津液均是周流于全身的液态物质,不仅同源于水谷精微,且在运行输布过程中相辅相成,互相交会,津可入血,血可成津,“水中有血,血中有水”,“水与血原并行而不悖”,共同发挥其滋养、濡润作用。水肿可导致血瘀,血瘀亦可导致水肿,这是临证屡见不鲜的。瘀血也可是水肿形成后的病理产物,而水肿则往往有瘀血见证。“汗出过多则伤血,下后亡津液则伤血,热结膀胱则下血,是水病而累血也”。阴水过多地损耗必然使阴血发生虚或瘀的变化。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今天不保健,医院!亲,如果您喜欢中医、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ze.com/xjyf/119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