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血精 > 血精常识 > 什么是厥证厥证的发病原因和病机和西医的病

什么是厥证厥证的发病原因和病机和西医的病



厥证是中医命名的病名。自古论厥证包含有两大类,一类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症,另一类以四肢逆冷为主症,本节主论内伤杂病范围内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症的厥证。

一、是指在临床上遇到以突然发生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症状。是一种急性病证。轻者短时间内即可苏醒,重者一厥不醒,预后不良。引起厥证的病因主要有情志内伤、体虚劳倦、亡血失津、饮食不节等,其病理性质主要是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厥证常见气、血、痰厥,属危急重症。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内苏醒,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当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疗原则。

二、本病可见于西医学中多种疾病,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西医学中多种原因所致之晕厥。例如:低血压,低血糖反应,痰液阻塞气道,急性过敏反应,癔症、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出血性或心源性休克,痰液阻塞气道,急性过敏反应,凡以厥证为主要表现者,可参考本节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三、厥证的历史沿革

1、《内经》论厥甚多,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一是指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如《素问·大奇论》说:“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另一是指肢体和手足逆冷,如《素问·厥论》说:“寒厥之为寒热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

2、《伤寒论》、《金匮要略》继承《内经》中手足逆冷为厥的论点,而且重在以感受外邪而致的发厥。

3、《诸病源候论》对尸厥的表现进行描述,并探讨其病机是“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

4、宋《卫生宝鉴》初步提出内伤杂病与外感病的厥之不同点。朱丹溪认为厥证系神昏与手足冷并见,但以手足冷为主。

5、明代《医学入门》首先明确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

6、《景岳全书》总结明代以前对厥证的认识,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切中临床。

四、病因

1、情志内伤七情刺激,气逆为患,以恼怒致厥为多,若所愿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火上炎,或因大怒而气血并走于上等,以致阴阳不相顺接而发为厥证。

2、体虚劳倦元气素虚,复加空腹劳累,以致中气不足,脑海失养,或睡眠长期不足,阴阳气血亏耗,亦会成为厥证的发病原因。

3、亡血失津如因大汗吐下,气随液耗,或创伤出血,或血证失血过多,以致气随血脱,阳随阴消,神明失主而致厥。

4、饮食不节嗜食酒酪肥甘,脾胃受伤,运化失常,以致聚湿生痰,痰浊阻滞,气机不畅,日积月累,痰愈多则气愈阻,气郁滞痰更盛,如痰浊一时上壅,清阳被阻,则发为厥证。

五、病机

厥证的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情志变动,最易影响气机运行,轻则气郁,重则气逆,逆而不顺则气厥。气盛有余之人,骤遇恼怒惊骇,气机上冲逆乱,清窍壅塞而发为气厥实证;素来元气虚弱之人,陡遇恐吓,清阳不升,神明失养,而发为气厥虚证。气与血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气血的病变也是互相影响的。素有肝阳偏亢,遇暴怒伤肝,肝阳上亢,肝气上逆,血随气升,气血逆乱于上,发为血厥实证;大量失血,血脱则气无以附,气血不能上达清窍,神明失养,昏不知人,则发为血厥虚证。由于情志过极、饮食不节以致气机升降失调运行逆乱,或痰随气升,阻滞神明,则发为痰厥。

由于体质和病机转化的不同,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大凡气盛有余,气逆上冲,血随气逆,或夹痰浊壅滞于上,以致清窍闭塞,不知人事,为厥之实证;气虚不足,清阳不升,气陷于下,或大量出血,气随血脱,血不上达,气血一时不相顺接,以致神明失养,不知人事,为厥之虚证。

六、诊断依据

1、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四肢逆冷的临床表现。

2、患者在发病之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出汗等,而后突然发生昏仆,不知人事,移时苏醒。发病时常伴有恶心、汗出,或伴有四肢逆冷,醒后感头晕、疲乏、口干,但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

3、既往有类似病证发生。发病前有明显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的因素,或有大失血病史,或有暴饮暴食史,或有素体痰盛宿疾。

七、病证鉴别

1、厥证与眩晕

眩晕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甚则不能站立,耳鸣,但无神志异常的表现。与厥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迥然有别。

2、厥证与中风

中风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素体常有肝阳亢盛。其中脏腑者,突然昏仆,并伴有口眼㖞斜、偏瘫等症,神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偏瘫、口眼㖞斜及失语等后遗症。厥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昏倒时间较短,醒后无后遗症。但血厥之实证重者可发展为中风。

3、厥证与痫病

痫病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为多见。痫病之病情重者,亦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但发作时间短暂,且发作时常伴有号叫、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小便失禁等。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均相类似,苏醒缓解后可如常人。此外还可作脑电图检查,以资鉴别。

4、厥证与昏迷

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重证候。一般来说,发生较为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原发病仍然存在。厥证常为突然发生,昏倒时间较短,常因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亡血失津导致发病。

八、辩证要点:

1、辨病因

厥证的发生常有明显的病因可寻,如气厥虚证,多发生于平素体质虚弱者,厥前常有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饥饿受寒、突受惊恐等因素;血厥虚证,则与失血有关,常继发于大出血之证;气厥实证及血厥实证,多发作于形体壮实者,而发作多于急躁恼怒、情志过极密切相关;痰厥好发于恣食肥甘,体风湿盛之人,而恼怒及剧烈咳嗽常为其诱因。

2、辨虚实

厥证见症虽多,但概括而言,不外虚实二证,这是厥证辨证之关键所在。实证者表现为突然昏仆,面红气粗,声高息促,口噤握拳,或挟痰涎壅盛,或身热谵妄,舌红苔黄腻,脉洪大有力。虚证者表现眩晕昏厥,面色苍白,声低息微,口开手撒,或汗出肢冷,舌胖或淡,脉细弱无力。

3、分气血

厥证以气厥、血厥为多见,其中尤以气厥、血厥之实证两者易于混淆,应当注意鉴别。气厥实者,乃肝气升发太过所致,体质壮实之人,肝气上逆,由惊恐而发,表现为突然昏仆,呼吸气粗,口噤握拳,头晕头痛,舌红苔黄,脉沉而弦;血厥实者,乃肝阳上亢,阳气暴张,血随气升,气血并走于上,表现为突然昏仆,牙关紧闭,四肢厥冷,面赤唇紫,或鼻衄,舌质暗红,脉弦有力。

九、症治分类证名:气厥·实证

1.症状:由情志异常、精神刺激而发作,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呼吸气粗,口噤拳握,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治法:开窍,顺气,解郁。

2.证名:气厥·虚证

症状:发病前有明显的情绪紧张、恐惧、疼痛或站立过久等诱发因素,发作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微。

治法:补气,回阳,醒神。

3.证名:血厥·实证

症状:多因急躁恼怒而发,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黯红,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理气通瘀。

4.证名:血厥·虚证

症状:因失血过多而发,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治法:补养气血。

5.证名:痰厥

症状:素有咳喘宿痰,多湿多痰,恼怒或剧烈咳嗽后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行气豁痰。

十、厥症的主要证侯

1,实证

症状,形体壮实,或人之体,多素性争强好胜,急躁易怒,卒受精神刺激,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几噤拳握,呼吸气粗,成四肢厥冷,苔薄白。脉沉或沉弦!

治疗以通窍醒神,降逆调肝为生!

2,虚证

症状:素体不强,发病前或有紧张,恐惧,疲劳,久立等病因,而突发眩晕指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微!

治疗以温阳散寒,益阴固脱为主!!

3、血厥

①实证

多于争吵恼怒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红,脉多沉弦!

4、虚证

症状:多发生于鼻衄,咳血,便血,妇女暴崩,外伤等大量出血之后,或大汗,吐下之后,突然昏倒,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国陷口张,自汗肤冷,呼吸微弱,舌淡。脉芤或沉细无力!

治疗以补气固脱,滋阴养血为主!!

5、痰厥

症状:多湿多痰之人,宿有咳喘宿痰,剧烈咳嗽或恼怒之后,突然昏厥,喉间痰鸣,或呕吐痰涎,呼吸气粗,苔白腻。脉象沉滑!

治疗以豁痰息风,开窍通络为主!!

6、食厥

症状:暴饮暴食后,突然昏廞,气息窒赛,脘腹胀满,苔厚腻。脉滑实!

治疗以理气化浊,和胃化湿为主!!

7、酒厥,

症状:纵饮不节,饮后昏倒,轻者犹能知人,重者神志昏谜,或烦躁,或痰诞如涌,或气喘发热,脉滑数!

治疗以解酒宣发,调气温中为主!!

8、署厥

症状:酷暑炎热之季,劳作奔忙,未有防护,头晕头疼,胸闷身热,面色潮红,继而卒仆,不省人事,或有谵妄,舌红而干,脉洪数或虚弦而数!

治疗以益气生津,养阴泄火为主!!

9、色厥

症状:男女同房后,或二三日后,发生昏厥,或伴暴吐,鼻衄,四服逆冷,汗出,气喘等。

本疾多发生在中年之后,因纵欲竭精,精竭于下,气脱于上所致。

治疗以益气固脱,滋补阴精为主!!

10、中恶

症状:不慎步入某聊秽浊或特殊环境,忽然手足逆冷,头面青黑,精神不宁,或错言妄语,牙口俱紧,昏晕不知。

治疗以芳香行气,辟秽化浊为主!!

预后及转归

厥证的预后,若发病后呼吸平和,脉象有根,预后良好,用中药调理,预后较好!

十一、治疗原则(要点)

厥证乃危急之候,当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疗原则,但具体治疗其虚、实证时又有所不同。

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开窍法是救治急症的独特疗法之一,适用于邪实窍闭之神昏证,以辛香走窜的药物为主,具有通关开窍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开泄痰浊闭阻,温通辟秽化浊,宣窍通利气机而达到苏醒神志的目的。在剂型上应选择丸、散、气雾、含化以及注射之类药物,宜吞服、鼻饲、注射。本法系急救治标之法,苏醒后应按病情辨证治疗。

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适用于元气亏虚、气随血脱、精竭气脱之神昏证。主要是通过补益元气、回阳救逆而提高气的统摄能力。对于失血过急过多者,还应配合止血、输血,以挽其危。由于气血亏虚,故不可妄用辛香开窍之晶。

十二、其他疗法及预防

1、针灸疗法

主穴: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

配穴:虚证配气海、关元、百会;实证配合谷、太冲。

操作:主穴用毫针刺,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配穴中气海、关元、百会俱用灸法;合谷、太冲用泻法。

2、耳针

选神门、肾上腺、心、皮质下,毫针刺,强刺激,每次留针15-30分。

3、预防调护

①加强锻炼,注意营养,增强体质。

②注意思想修养,陶冶情操,避免恶性的精神和环境刺激。

③对已发厥证者,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措施救治。

④患者苏醒后,要消除其紧张情绪,针对不同的病因予以不同的饮食调养。

⑤所有厥证患者应严禁烟酒及辛辣香燥之品,以免助热生痰,加重病情。

十三、转归预后:

厥证之转归主要有四:

1、是阴阳气血相失,进而阴阳离绝,发展为一厥不复之死证。

2、是阴阳气血失常,或为气血上逆,或为中气下陷,或气血痰瘀等邪气内闭,气机逆乱而阴阳尚未离绝,此类厥证之生死,取决于正气来复与否及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得当。若正气来复,治疗得当,则气复返而生,反之,气不复返而死。

3、是表现为各种证候之间的转化,如气厥和血厥之实证,常转化为气滞血瘀之证;失血致厥的血厥虚证,常转化为气随血脱之脱证等等。厥证的预后,取决于患者平素正气的强弱及邪气的盛衰,抢救治疗得当与否。发病之后,若呼吸比较平稳,脉象有根,表示正气尚强,预后良好。

4、反之,若气息微弱,或见昏愦不语,或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或脉象沉伏如一线游丝,或如屋漏,或散乱无根,或人迎、寸口、趺阳之脉全无,多属危候,预后不良。

十四、临证备要

1、本病的特点有急骤性、突发性和一时性。急骤发病,突然昏倒,移时苏醒。往往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发因素,最多见的是情志过极,如暴怒、紧张、恐惧、惊吓等。发作前有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先期症状。发作时昏仆,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对于重症患者,应采取中西医结合,中成药、针灸等综合应急措施,及时救治。

2、各型之厥,特点不同,但也有其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由生理上的关联和病因病机的共性所决定。例如气厥与血厥,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而互相影响;又如痰厥与气厥由于痰随气动而互相联系。至于情志过极以致气血逆乱而发厥,则与气厥、血厥、痰厥均有密切关系。因此临床上既要注意厥证不同类型的特点,又要把握厥证的共性,全面兼顾,方能提尚疗效。

3、厥证是内科常见危急重症。由于厥证常易并发脱证,故有时也厥脱并称。近十多年来,中医加强了对本证的研究与探索,治疗本证的药物剂型,已从传统的口服丸、散、片、汤剂型发展为多种剂型,从而提高了中医治疗厥脱证的疗效。可根据临床情况,于急需时采用。

正如:《内经、灵枢》原文所说: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这段话就是说病在久也能治好,如果医生说治不好是你医生没有好的医术。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内经*经脉论》云:“经脉者,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真正意思就是说:经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决定了人的生与死.,经脉运行正常对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所起着重要作用,畅通的经络可以起到调整虚与实的作用,痛者不通,通者不痛,以痛为俞,以输为用。这才是治病的根本之大法。

作者简介:本人是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经、经筋、导引、按蹻术》传承人。本人自幼酷爱中医,埋首岐黄,熟读经典,在祖传医术基础上,又四处拜诊名医大家,集众家之所长。利用《黄帝内经》中的经筋、导引、按蹻疗法,在调理各种常见、疑难疾病上,疗效彰显高于众法,并受到医学界和患者的高度赞赏,对各类疑难病,例如:高血压,心脏病,头晕头疼,颈肩腰腿疼,失眠多梦,肠胃、带状疱疹等各种病症,立竿见影,疗效神奇!愈后不易复发等特点,攻破了医学界对各种疾病不能治愈的奇迹,被各界人士誉为中医疗法第一人。

本人立志:

探研古今医学经典,

秉承千年非凡医术。

颠覆疑难杂病困扰,

誓为中医疗法正名。

本人长期坐诊郑州广誉远国馆。

并可为患者咨询、预约挂号等健康服务。具体位置可百度搜索郑州广誉远国医馆。预约咨询电话-谨防假冒!

特别提示:如果您认为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为了大家更好的分享中医知识,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欢迎更多中医行业及爱好者的朋友们一起分享、交流、学习!欢迎点赞转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ze.com/xjcs/11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