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血精 > 血精常识 > 中医基础12之气血精津液神
中医基础12之气血精津液神
■中医基础12气、血、精、津液、神
◆气、血、精、津液、神
◆气(同环境、饮食、遗传、心肺功能、脾胃功能等相关)
●气的含义
气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饮食中的水谷之气,吸入的清气(即02)等,即所谓“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又是指生命活动的动力,如脏腑之气。
所以,气有物质和功能两种含义。
●气的来源与生成
气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也称为元气,禀受于父母,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
后天之气,由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运化水谷所产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
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之合称为真气或正气。
《内经》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这就是气的来源与生成的概括。
●气的分布及其功能
真气充遍全身,无时不有,无所不至,以营养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所以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内在动力。
真气偏盛偏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情况。
所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就是说明正气旺盛不易患病,正气虚衰容易患病的道理。
○气的分布与名称由于气的分布部位不同有如下名称:
★宗气:
积于胸中,是饮食水谷所化生之气与吸入之清气结合而成,是一身之气运行输布的出发点。
它的功用:
一是司呼吸,凡言语、声音、呼吸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二又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以及肢体的寒暖和活动能力,多与宗气有关。
★营气:宗气贯注血脉中的营养之气称营气。
行于脉中,与血的关系密切,故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的说法。
可见营气与血的作用不可分割,共同发挥营养机体的功能。
★卫气:宗气宣发于脉外的气叫卫气。
其性刚悍,善走窜、达于体表,湿润皮肤,肌肉,滋养腠理,司汗孔的开阖,以防御外邪,故叫“卫气”。
如外邪侵入机体,卫气即起而抗邪,故发生恶寒,战栗,汗毛竖起等症状。
卫气胜邪,则恶寒解,热退病除;
反之则寒热不消,疾病继续发展。
★五脏六腑之气:
如心有心气,脾有脾气等。
心气不足,则出现心悸、气短等;脾气不足,则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可见,各脏腑之气是维持其生理功能的动力。
此外,还有“中气”即中焦脾胃之气,“经气”即经络之气等。
○气的功能以上各气,虽然名称不同,分布各异,但其功能可归结为以下五点:
★推动作用:
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的功能活动、血与津液的生成、运行和输布等均由气的激发和推动作用来完成。
★气化作用:
气能生化万物,滋养人体。
如水谷精微的生成及转化为气、血、精、津液、饮食的残渣转化为糟粕二便等,全赖气化作用。
★温煦作用:
人体体温的衡定和脏腑功能活动及血和津液的运行等,都靠气的温煦、熏蒸作用。
★防御作用:
气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及驱邪外出等与疾病作斗争。
★固摄作用:
表现为使血液正常运行而不溢于脉外,汗、尿、便、精、月经、白带等的控制,防止过多流失及内脏位置的衡定,不致下垂等。
◆血(同饮食,脾胃、肝脏、肾脏功能等相关)
血是在脉中循环流动,运载精气,营养全身的液体。
营气行于脉中,故营为血的主要组成成分。
营气和血的关系密切,常合称为营血。
血的生成,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心、肺的作用化生而成血。
故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的说法。
又精血同源,精可以化为血。
《张氏医通》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化精;精不外泄,将精于肝而化为精血。”
血行于全身,循环不息,以营养机体各部。
血盛则形体也盛,血衰则形体也衰。
血的生成与运行依赖于气的作用,所以说:"气为血帅”,“气行血亦行,气滞血亦凝。”
但气的这一功能的实现,又依赖于血的营养,故又有“血为气母”的说法。
气血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临床上遇见血瘀者,不仅要活血,还要行气;
血虚者,不仅要补血,还要益气。
这样才能气血调和,恢复健康。
◆精(父母及后天的饮食经脾胃运化等)
精的含义有二:
一是指与生殖有关的精;
二是指五脏六腑之精,由饮食水谷而来,即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藏于肾,是人类生殖繁衍的基本物质,故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之说。
后天之精,由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产生的精微物质,藏于五脏,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叫五脏之精。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相互依存,没有先天之精不可能有后天之精,而先天之精又必须依赖于后天之精不断之滋生,故有“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的说法。
总之,在人体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精不断地消耗,也不断地得到水谷精微的补充,所以精不仅是人体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又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密切关系着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的整个过程。
◆津液(饮食,经脾胃运化)
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它来源于饮食,经脾胃运化之后产生水谷精微的液体部分,注入经脉,输布全身,营养机体。
津与液又相似,又不同,其性质和分布部位及作用各有区别。
清而稀者为津,渗透浸润于肌肤腠理之间,有濡养肌肉,充润皮肤的作用,如组织间液,淋巴液。
浊而稠者为液,流行灌注于关节、脑髓、孔窍等处,为滑润关节、滋养脑髓、濡润孔窍的作用,如关节液,唾液等。
津与液就整体的功用来说又同属一体,互相影响,互相转化,所以津与液常并称津液。
津液又是血的组织成分,故与血的关的系密切。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需要足量的津液。
多余者,经气化变成汗或尿,保持体液平衡。
过多而又不能排泄时可成为痰饮、水肿等。
如大汗、利尿过多,热久者均可伤津,而口干舌燥,皮肤干枯,甚至四肢抽筋等。
又与血关系密切,大出血者也伤津,故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即“亡血家忌汗”之说。
气与津也有互相滋生的作用,气虚者则不化津,津液缺乏而口干舌燥等;
伤津者则化气无源,又可出现气短、乏力等气虚证候,所以又有“耗气则伤津,津伤则气耗”的说法。
◆神(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
广义之神为人体生命活动功能的概括,狭义者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神志、智慧等。
神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
《内经》云:“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又认为形神合一,不可分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
形存则神在,形亡则神灭。
神气的盛衰反映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精气充足,则神气旺盛,表现为精力充沛,面色红润光泽,两目炯炯有神,说明人体健康或病情较轻;
反之精气不足则神气衰败,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暗无光泽,双目无神等,说明人体衰弱或病情较重;
故《内经》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参考文献:
《中医自学指南》卢国勋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黄帝内经》中华书局
《图解黄帝内经》赵建新田元祥主编重庆出版社